小学数学“学、讲、练、评”运用体会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在此,结合教学实际,将自己对“学、讲、练、评”数学模式的体会向大家做一汇报,不足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一、“学、讲、练、评”教学模式:分四块(一)学,让学生首先自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可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为学生有效的学习做好铺垫。控制在5—10分钟,是这一节课成功的前提,要让学生充分有效地“学习”。(二)讲,即有针对性的点拨、解惑、总结。学生会的不讲,重难点点拨。是这一节课成功,学生良好思维形成的关键,教师要把好关,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三)“练”是指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巩固,也是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途径。这是一节课的核心部分,可采用“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深化练习”的形式进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系统深入的发展。时间保证在20分钟左右。(四)“评”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恰当有表扬,也要有改进建议。二、具体实施注意事项:1.“学与讲”的结合数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已学内容是续学知识的必要基础,而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新知识的生长点来安排,使学生在温故中出现疑点,积极思考,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新知识的感知过程是学生对新知识的感性认识阶段。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出新课内容,把学生迅速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先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例如,在《数学思考》这节课开始,给学生呈现了“八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这样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找到了解决方案,自己发现了“点线”之间的规律,明白了道理,发展了思维。这种解决方案我就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讲解第二种解决方案与第一种解决方案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运用第二种解决方案解决问题,因为这种方法更利于解答稍难点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多种方法解题的数学思维和魅力。教师“讲”的时候语言要精练、生动,富有启发性,起到点拨的作用。通过教师的“讲”使学生顺利地完成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学生会的不讲,重难点点拨。不要搂着学生唯恐不会,形成了讲的太多,练得太少的课堂。“扶放”要注意安排合理。2.“讲与练”的结合课堂教学的第三部分是转化性练习部分。它是促使新授教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促进知识转化的题目设计应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和趣味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设计练习的内容要适当,要有针对性,通过反馈,教师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情况,及时进行调控。这时以学生“练”为主教师“讲”为辅。《数学思考》这节课讲完新课后,我安排了同类练习,变式练习,深化练习,都在学生练的基础,再进行必要的讲解,这样在练习和讲解中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解决数学的策略:从具体到一般的解决方法。3.“练与评”的结合学习评价要根据学习目标,巧妙地设计一些检测题,组织学生进行检测。一方面是知识检测。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围绕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目的,紧扣教学素材,联系生活实践,突出教学重点,组织设计有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练习,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知识检测,让每位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检测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教师根据反馈信息,马上纠正错误,使每位学生做到当堂消化,牢固掌握。另一方面是对学习的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对学习进行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确立其主体地位,增强自信心,可以收到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当然,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孤立的,在由“学与评”、“讲与练”、“练与评”结合的三个板块组成的课堂教学结构中。也就是说这三种结合方法可以依次使用,也可以反复使用。其实在一堂数学课中,除了注意“学与评”、“讲与练”、“练与评”的结合之外,还应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