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专题辛德勒名单(节选)【学业达标评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文中写辛德勒打开皮箱时“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一沓沓崭新的钞票”,如果改成“他毫不犹豫地掏出一沓沓崭新的钞票”,好不好?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此题时联系人物的身份和心理来回答。答案:不好。因为辛德勒毕竟是个工厂主,是个纳粹分子,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还是有些心痛,恋恋不舍。作者这样写更符合人物身份,符合人物心理。2.文中对数字列举得很清楚,400、450、600、850,这是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表现出辛德勒救人的决心和目标;②直接说明辛德勒救的人数之多。3.辛德勒为什么要劝说服装厂老板?这位老板答应了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服装厂老板是为衬托辛德勒这一人物形象而设置的。解答此题时要联系“衬托”来回答。答案:①是为了让这位老板加入救人的行列,拯救更多的人。②没有答应。③这样写更加衬托出辛德勒这一行动的艰难和伟大。4.文中说伊特兹哈克“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他明白了什么?他的表情为什么“严肃而神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伊特兹哈克明白了辛德勒救人的意图,被他深深打动,才有这样的表现。答案:伊特兹哈克明白了辛德勒是在拯救人的生命。他意识到这次行动意义重大,深感责任之重大,也表现出他对辛德勒的敬重。5.从节选部分可以看出剧本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简洁明快;②个性化;③口语化。(举例略)二、阅读课文选段,完成6~9题。6.文中画横线的“特别待遇”和“作业过程”分别指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特别待遇”指用毒气等手段屠杀犹太人。“作业过程”指的是德国军人随时随地按纳粹要求屠杀犹太人的过程。教w教w教w教w教w教w教w7.将军说辛德勒“不应指名要人”,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从下文看,说“会增加文书作业的负担”,主要是想敲诈更多的钱。8.文中加点的“这一幕”指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先明确“这”的指代内容,再进行简要概括。答案:人们奋不顾身冲上去阻拦德国士兵从队伍中拉走孩子。9.从矛盾冲突的解决中可以看出辛德勒化解危机的机智,试结合以上节选的两部分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对将军是软硬兼施,既送钻石,又表明自己有靠山,同时强调只要自己名单上的人迫使将军让步。对德国军人强调“我的工人应该上我的列车”,同时又以要给弹壳内上蜡为由说服德国军人,有理有节。【素能综合检测】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引擎(qínɡ)诧异(chà)荷枪(hé)恻隐之心(cè)B.镌刻(juān)颤抖(chàn)噩耗(è)白头偕老(jiē)C.搭讪(shàn)濒临(pīn)祷告(dǎo)忐忑不安(tè)D.惊讶(yà)呵斥(hē)拎着(līn)虚与委蛇(yí)【解析】选D。A项,“荷”读hè;B项,“偕”读xié;C项,“濒”读bī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权衡宣哗无忧无虑兴高彩烈B.搭档祈祷遮天敝日阴森可怖C.骚动呵斥不详之兆鬼使神差D.推搡搪瓷奋不顾身油然而生【解析】选D。A项“宣”应为“喧”,“彩”应为“采”;B项“敝”应为“蔽”;C项“详”应为“祥”。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女工们紧紧抱在一起,是绝望?还是濒临死亡的挣扎?她们颤抖着,是恐惧?还是寒冷?B.(特写镜头)打字机啪啪地轻响,打印纸上,一个个熟悉的人名不断出现:卓斯纳、维恩、罗斯纳。辛德勒叼着香烟在一边口述,伊特兹哈克紧张地做着记录。C.(背景音——喇叭在不停地广播)男人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