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办景民中学刘艳一、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三、教学目标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四、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分析“闲人”的深意。五、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六、学法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七、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背景音乐贝多芬的《月光》)屏幕是一幅月夜图。贝多芬的一首《月光》响起,舒缓柔和;图片上的那一轮明月升起,皎洁清幽;此情此境不知牵起多少文人的才情,也不知湿了多少边关的将士的衣襟,那今日就让我们和苏轼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2、新课。(1)指出本课的学习方法。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映潮老师认为学习好古诗文的方法:与诗人相遇和诗人同行对诗人说话(2)进入课文。第一板块:与诗人相遇(1)介绍苏轼:可以先提问学生,谁对苏轼有了解?然后教师进一步介绍。苏轼是一位通才,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书法为“宋四家”之首(蔡襄、黄庭坚、米芾);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2)写作背景的介绍:乌台诗案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使.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第二板块:与诗人同行可以在本环节中涉及四个步骤:吟读译读赏读悟读吟读1、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要学会用有节奏的语言来朗读诗歌,并且整体感知全文。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要注意停顿和感情,学生先读,教师示范朗读并配乐。例: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吟读可以男生读,女士评价;也可女生读,男生评价。师生共同评价。思考:通过吟读,我们可以读出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里,可以结合本文的第一层次叙事部分,让学生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然后总结)译读能够通过自由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课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