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第12讲祖国统一大业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真题体验新人教版必修11.(·广东文综·18)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B.放弃“一边倒”政策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旨在考查学生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南京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并非针对“亚非拉地区”,故排除A、D两项;二战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外交上坚持“一边倒”,故排除B项;为了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C项。2.(·安徽文综·18)有的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就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B.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注意图中最高点(H)位置对应的时间是年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1971年;B项是1992年“九二共识”后;C项是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项是在年,正确答案应该选C项。3.(·福建文综·17)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答案]A[解析]本题以中美进出口总额变化的示意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图片柱状图的波动可以首先排除B、D两项,中国重返联合国是1971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合。1977年进出口总额有所下滑,不能体现C项中“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中美进出口总额的波动与中美关系的演变密不可分,故选A项。4.(·四川文综·8)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此指导下形成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此为指导运用于中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因此选B。新中国外交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故排除A;1949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有效期30年,故C错误;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故D错误。5.(·江苏历史·9)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可以判断是新中国参加的万隆会议,该会议上周恩来针对与会国不同社会制度特点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从而促进会议成功,故本题选择C项。A项属于中印之间会谈,不符合材料中“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信息;B项有西方大国参与的会议;D项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6.(·福建文综·21)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战士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入朝部队的称呼是()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B.东北野战军C.中国人民解放军D.中国人民志愿军[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朝鲜战争和抗美援朝,试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原意。1950年,中国应朝鲜之邀入朝参战的部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A项是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