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VIP免费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_第1页
1/2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_第2页
2/2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张艳芳教学目标: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4、默写课文。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1935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史无前例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回首艰苦卓绝的长征,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2、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感知:1、自己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订正读音。出示词语:逶迤、磅礴、铁索、岷山,名认读。2、自己再读这首诗,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精读体会:3、要想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自学提示:(1)、看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2)、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3)、记下不懂的问题。三、交流理解:1、指名读一、二句,说说自己的理解。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红军凭着简陋的装备,靠着自己的两只脚,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12个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路程,有诗句中的词语真可谓是“万水千山”“远征难”。再看看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和“只等闲”。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练习朗读。)(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还记得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吗?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这句诗。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展示葬身与滚滚的大渡河中。你能结合故事和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两句吗?(3)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播放红军过雪山的电影资料,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练习朗读。(5)再读全诗,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小结:(1)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成为描写长征的经典之作。一起在来读一读。(2)播放歌曲《七律·长征》,继续感受,配乐朗诵。让我们记住这首诗,记住这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壮举——长征,和老师一起背诵课文。《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我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接着我引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课文,让学生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教学完课文,我让学生高声朗读诗句,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