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来,你会慢慢更好抽象与具体,本是文字上的两个反义词而已,可是当两者上升为“抽象思维”与“具体感知”,因为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的确需要更强大的感知力量。故而前者又不得不被赋予极其重要的地位。两千多年前,孔圣人的“因材施教”已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抽象与具体”做出了很好的解决,并且被广大优秀教师广泛沿用至今。苏老的“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也正与孔老的“因材施教”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无法想象的“笨学生”时,也许会火冒三丈地说出“你真是笨到家了,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当教师在课下遇到这类学生,又碰巧想让该学生做一些小事情,而这名学生却无法领会老师一个简单的眼神中所蕴含的简单意思时,也许会赐给学生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而后就是教师失望而愤怒地转身离去。这时,该学生可能会有“奋起直追让老师满意”的想法,但更多的可能会是对这位老师的失望,甚至会在脑海中呈现憎恨的字眼。试问:这难道不是为师者的失误而导致的得不偿失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人还是会情绪化的。我们为人师表,不能把对好学生的标准强加到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头上,许多时候,降低一下要求,调整到一个适用于这些学生的标准,那么一个微笑、一句简单的“慢慢来,你会慢慢更好”,这份简单的关注,一定会激起他们熊熊的奋斗热情。大峪二小苗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