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⑵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⑶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⑷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学重点】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本文论证层次,把握文章主旨【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默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论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同学们来还在上课,真不容易!但如果让你们自己做出选择的话,你们仍然会选择上课吗?在人的一生中,我们要做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考验。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多媒体显示课题)二、作家作品简介(多媒体显示)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三、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四、朗读课文要求: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多媒体显示字音及部分句子节奏)1、故不为苟得也(wéi)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wéi)3、所恶莫甚于死者(wù)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五、质疑解疑,疏通文意1、你问我答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2、生问师答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多媒体显示)⑴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⑵辨析黑体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鱼,我所欲也故患有所不辟也贤者能勿丧耳蹴尔而与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妻妾之奉是亦不可以已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⑶翻译下列句子: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