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指导1、题材特点:自然风光农村景物田园生活隐逸生活2、语言特点:描写见长质朴自然清新洗练3、意境特点: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4、常见手法:(1)写景:衬托(动静明暗虚实点面正侧)远近高低绘声绘色白描拟人(2)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写哀哀景写乐)5、思想内容(1)热爱自然,钟情山水——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如李白《望庐山瀑布》、孟浩然《春晓》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译文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汉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缥缈中。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2)厌恶官场,向往隐逸——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逸生活,厌恶和鄙视黑暗社会的思想情感。渭川田家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译文斜阳照在村墟篱落,放牧的牛羊回到了深深的小巷。村中一位老叟,拄着拐杖倚靠在柴门前,等候放牧晚归的牧童。吐穗华发的麦地里,传来野鸡的阵阵呜叫声。桑树上桑叶稀疏,蚕儿就要吐丝。从田里归来的农夫扛着锄头,相见时打着招呼絮语依依。此情此景。怎能不羡慕隐居的安详,吟咏着《式微》的诗章,意欲归隐又不能如愿,心绪不免惆怅。寻陆鸿渐不遇僧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3)淡泊宁静,志趣高远译文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敲门竟连一声犬吠都没有,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4)生活闲适,悠然自得译文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大山闯进门来为人们送去青绿。(5)孤寂情怀,无奈忧伤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译文我独爱那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树阴深处黄莺发出诱人的叫声。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地漂浮着。(6)思考生活,感悟哲理——通过对景物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揭示引人深思的生活哲理。桂源铺杨万里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译文群岭万山中有一条溪,万山阻着溪水不许往前奔,拦得那溪水在山间日夜喧闹不停;然而,水流到底是拦不住的,待让它终于来到前头的山脚尽处时,喧哗的溪声已全变作盛大的溪水,愉悦通畅地流出前村来了。1、知作者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2、析物象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特定情感服务。所以,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3、看表达1)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2)描写景物的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虚实相生(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拟人3)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4、明情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渴望归隐向往田园厌恶官场憎恶黑暗远离尘俗闲适恬静自由欢愉孤寂无奈常见情感1、通过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