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工作中的感受关于职业中学招生中的几点感受XX县区职业中专谭新芽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从1999年开始,全国各省份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开始出现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其中最严重的一年比上一年减少60多万人。在市场机制主导下的职业学校招生工作难度逐年加大,加之中专、技校等招生大战愈演愈烈,招生难、难招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影响和制约职业学校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招生工作。为此,各个职业中学为了完成计划招生人数,学校成立了招生办公室,并制定了招生政策,将招生指标下达给每一位教师。招生,已成为职业学校所有教师的必修课。由于学校的招生工作关系到学校存亡和发展的根本,职业学校每个教师不得不把招生工作看作是自己应尽的职责,所以全力而为。他们在招生过程中的种种遭遇,正是当前招生环境的缩影,值得关注,发人深思。下面,我作为一名职业中学教师,谈谈在招生中的几点感受:一、艰辛——一年更比一年多招生真是一年比一年难。现在职高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许多学生和家长宁可花几万块钱去读普高,也不愿意读职高。主要原因是学校社会声誉太差,许多学生和家长甚至达到谈“职”色变的地步呢。职业学校招生难就难在声誉太差,而声誉差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社会大环境下各职校自身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重身份、轻技术”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着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一直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生产技艺被依靠剥削他人劳动生活的贵族阶级视为“奇技淫巧”而不屑。到了现代,教育在社会中起的是“筛选器”的作用,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决定将来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尽管初、中等专业技术工人是任何社会生产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在一个多层制的社会里,由于他们的劳动性质、收入水平以及职业声望低下,导致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第1页共4页1目标的职业学校的地位也必然低下,这种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表现为“重学历、轻技术”。因此,招生教师在招生中体会到职业学校明显受到家长和学生的轻视和不屑。其次,职校自身的原因也在不断加剧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由于职业学校数量多,各校招生规模又不断加大,加之普高也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近几年已出现计划招生数多于毕业生数的情况。为了增加本校的招生数量,各职校不断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然而却在宣传的过程中逐步偏离了正轨,拼命抬高自己,诋毁其他学校,导致许多不真实的话在社会上流转,无形中造成职校的整体声誉下滑。一方面,学校间的反宣传在损害各自的声誉;另一方面,为了争取生源,职校不断降低生源要求,彻底放弃分数线,对学生来者不拒,造成的结果是,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层次迅速下降,管理难度加大,一些极差生进入社会后成为职校的反面教材,使学校声誉雪上加霜呀。二、沉重——不得不承载之重职校教师承受的招生压力越来越大,已成为教学之外最主要的压力源。“有源则兴,无源则衰”,生源数量已成为职校办学成绩的重要标志。各职业学校制定好招生计划后,再把招生指标分配给每一个教师。招生奖惩措施越来越严格,招生完成情况已成为考核教师工作能力、业绩的重要指标。招生完成不了,教学再好先进也免谈(甚至有的学校还要扣奖金)。然而,现在的招生又如此艰难,职校间的竞争如此残酷,职校教师已不得不通过“走村”的方式招生,也就是到每个毕业生家里挨家挨户做工作。招生录取通知书满天飞的招生方式在这里已经过时了,根本行不通了,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自毁声誉,因此“走村”这种劳心劳力的方式已在近几年不知不觉地流行开来,这对于淡泊于社会交往的许多教师而言,实在是勉为其难。为了尽可能多地完成招生数量,我们许多教师不得不托熟人、找关系,请客吃饭,2想尽一切办法来招生。这不仅加重了教师的身心负担,也加重了经济负担,因为在学生没落实以前或者劳而无获,所有的费用都得自己承担。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在不影响学校的第2页共4页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去招生,只能利用休息日或调课等方法出去。职校教师就是在这重重压力下,凭着对学校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忍辱负重,不辞辛劳地做着招生工作。三、无奈——变相竞争结恶果面对严峻的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