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雷雨》——现代文学名作细读之三陈思和(选自《南方文坛》2003年第5期。陈思和,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作协副主席。陈先生所倡导并进行了卓越实践的文本细读理论,无论对今天学术界的风气转向还是对语文教育的指导提升,都可说是功不可没。)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们今天所说的“世界文学名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种就是西方文学名著。我们讨论巴尔扎克、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普希金,这当然是世界文学名著。但是在我想来,还有另外一个概念,全世界是一个整体,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达到一流水平的文学著作,都应该成为“文学名著”。我们过去通常认为“世界文学名著”一定是外国文学,中国跟世界好像是对立的,就是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如果讨论世界文学的话,那么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优秀人类文化遗产都应该成为我们这个世界的文化名著。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学名著跟外国文学名著是同等的,是在一个层面上来对话,中国的文学同样可以列入世界文学名著的行列。而且,通常在一般人的眼睛里,说像《红楼梦》、《儒林外史》、李白杜甫的诗、关汉卿的戏剧是世界文学名著,大家还是能够认可,那么对于现代文学呢?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它是在整个西方社会思潮、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之下,开始从事自己的文学创作,是在世界文学的大格局下产生的。比如,鲁迅、曹禺、巴金、老舍等,当我们讨论这些作家的时候,常常会讲这些作家曾经受到过西方文学的影响。今天我们要讲曹禺的《雷雨》,一讲《雷雨》大家马上会想到,《雷雨》曾经受到过像欧洲的伟大戏剧家易卜生、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影响等,都会举出一系列的例子来证明中国的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下产生出来。那么,在别人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的文学创作,这样的作品能不能成为世界文学名著?我想还是可以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可能受到国外的文学影响。20世纪以来,人类信息沟通特别频繁,在这样一个时代,很难区分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地域的独特的思想,很多问题都是连成一片的,都是在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当中产生出来。比如,曹禺的《雷雨》中表现的人性压抑、乱伦都是世界文学所共有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文学虽然是后起的,但同样在自己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中,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对世界性主题的回应。比如说我们讲一个大家庭的崩溃。大家庭的崩溃全世界都有,德国托玛斯·曼写过《布登博洛克一家》,英国高斯华尔绥写过《福尔塞世家》,波兰莱蒙特写过《农民》,这样一系列的世界性的文学名著;但是,在中国就会形成像曹雪芹的《红楼梦》、巴金的《家》、曹禺的《雷雨》,它有自己非常独特的社会环境,表现出对这一主题的独特的挖掘。我觉得这就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1正因为它能够对应世界性的主题和文化现象,所以中国现代文学完全有这个资格、有这个能力达到世界一流名著的水平。所以我就斗胆把曹禺的《雷雨》放到这样一个讲坛上去介绍。我一点没有妄自菲薄。我一直觉得,中国像鲁迅的小说,像曹禺的戏剧,完全可以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什么是文学的标准?文学的标准只能有两种,第一,是对人性刻画的深度和人性所展示的丰富性。世界一流的文学,人性展示一定是丰富的,而不是单调的;第二,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优秀与否,主要是看它表达这样一个主题的时候对于自己民族的语言运用得好不好,能不能将本民族的语言达到最大限度的丰富性与包含性。有很多好的主题,可是它语言用得疙疙瘩瘩的,这样的作品就很难评价它好。所以,我想,人性的深度和丰富性,以及语言的包容量和丰富,这是衡量文学的主要标准。那么,在这两个要求下,我认为,曹禺先生当时23岁时候写的《雷雨》,完全能够达到一个世界一流的水平。《雷雨》的问世及其寂寞《雷雨》发表的过程有点曲折。这是报端都有介绍的,但传来传去并不准确。曹禺当时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才二十出头。他写出剧本以后交给了他的好朋友、《文学季刊》的主编之一靳以。靳以拿去给这个杂志的另一个主编郑振铎看。郑振铎是一位资深学者,但他一下子不能判断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