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男生殖系统感染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钟红兴第一节概论定义:致病菌侵入泌尿、男生殖系统内繁殖而引起的炎症。由于解剖上泌尿道与生殖道关系密切,且尿道口与外界相通,两者易同时引起感染或相互传播。致病菌最常见的为肠道细菌,60%~80%为大肠杆菌正常情况下,尿道口皮肤和粘膜的细菌是停留在该处的一群微生物,称为正常菌丛,能对致病菌起到抑制平衡作用,这种抑制平衡作用是:①依靠正常菌丛产生的高分子蛋白质,称为细菌素(bacteriocin);②正常菌丛所产生的代谢产物抑制致病菌的繁殖;③正常菌丛也能摄取致病菌的必需营养,可使细菌毒素降解,失去毒性作用。发病机制绝大多数致病的革兰阴性杆菌都有菌毛,菌毛的尖端为糖被膜,能产生粘附素(adhesin),而粘附素能与尿路粘膜上皮细胞受体结合。这些细菌一旦粘着于尿路粘膜后即可定居、繁殖,终而侵袭组织而引起感染。这也是尿路感染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尿路上皮细胞能分泌粘蛋白,如氨基葡萄糖聚糖、糖蛋白、粘多糖等,皆有抵制细菌的粘附作用。粘蛋白似一层保护屏障,当保护层受到损害,细菌就能粘附于尿路上皮细胞表面而引起感染。一旦细菌在膀胱形成感染,细菌不能上行进入输尿管开口,除非膀胱输尿管有返流,如小儿先天性输尿管口返流异常;如妊娠时的内分泌因素使输尿管口松弛扩张,才有利于细菌上升繁殖。以上种种防御功能使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不易在泌尿系停留繁殖,故不易引起感染。诱发感染的因素梗阻因素如先天性泌尿生殖系异常、肿瘤、结石、狭窄、前列腺增生或神经原性疾病,引起尿液滞留,降低尿路及生殖道上皮防御细菌的能力。机体抗病能力减弱如糖尿病、高血压、妊娠、先天免疫缺陷等。医源性因素如留置尿管、造瘘管、膀胱镜检、尿道扩张等,由于无菌观点不严或擦伤粘膜,可引入致病菌诱发感染或使感染扩散。妇女尿道较短,容易招致上行感染,经期、更年期、性交时更易发生。妊娠期由于内分泌与机械性原因使输尿管的松驰扩张,尿液排出滞缓容易上行感染。尿道口有畸形或附近有感染灶亦为诱发因素。感染途径最常见的是上行感染和血行感染。1.上行感染:常发于妇女新婚期、妊娠期、婴幼儿以及尿路有梗阻者。约一半下尿路感染会导致上尿路感染。致病菌大多为大肠杆菌。2.血行感染:从身体任何部位的感染病灶经血运传播至泌尿生殖系器官。致病菌多为金葡菌。3.淋巴感染:如肠道的感染灶通过附近淋巴管蔓延至泌尿生殖器官。较少见。4.直接感染:邻近感染直接蔓延。少见。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上尿路感染:急性、慢性肾盂肾炎,肾多发性脓肿,肾积脓,肾周脓肿、输尿管炎下尿路感染:急性、慢性膀胱炎和尿道炎生殖系感染:急、慢性前列腺炎、睾丸炎、和附睾炎和精囊炎临床类型诊断方法症状典型一般诊断并不困难,但必须寻找病灶及其病理基础。1.尿标本的采取需严格避免污染。一般采取中段尿、导尿或膀胱穿刺。尿培养采用清洁中段尿或膀胱穿刺。2.尿液镜检尿检WBC>5/HP为脓尿,提示尿路感染。3.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105/ml为感染,<104/ml为污染,重复。4.定位检查区分上、下尿路感染。5.影像学检查意义:明确有无解剖畸形、梗阻病变、结石、肿瘤、BPH、膀胱输尿管返流;了解尿流动力学功能、肾功能、残余尿等。治疗原则1.明确感染性质细菌培养+药敏2.鉴别上、下尿路感染治疗、预后不同3.明确血行、上行感染选择用药4.查明有无梗阻因素加以解除5.检查有无诱发因素加以纠正6.测定尿液pH酸、碱化尿液7.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持续至症状消失、尿细菌培养阴性后2周。可联合用药。第二节上尿路感染一、急性肾盂肾炎(acutepyelonephritis)急性肾盂肾炎是病菌侵入肾实质和肾盂引起的急性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的发病率较男性高数倍。女性在儿童期、新婚期和妊娠期尤易发生。致病菌多从尿道进入,造成上行感染或可由血行感染。继发性肾盂肾炎常有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返流及尿滞留的存在。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如克雷白希菌属,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及粪链球菌。病理:急性肾盂肾炎时肾肿胀及水肿,表面色泽暗淡,切面观肾皮质与髓质的界限不明,可见多数小脓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