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2010年版诊疗指南解读及临床诊治要点解析)慈溪市妇幼保健院岑仰军2011-5-5概述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概述手足口病的患者、隐性感染者,人是肠道病毒唯一的宿主。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直接接触等。传播途径易感者:人类普遍易感,儿童是易感人群,尤其是5岁以下小儿。可反复感染。易感者目前尚无疫苗可供主动免疫2、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一般不痒、不痛。1、潜伏期一般2~10天,平均3-5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急性起病。约半数病人有发热,多数在38℃左右,持续2~3天,少数病人3~4天以上。临床表现一、普通病例表现。临床表现3、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预后良好,无后遗症。4、不典型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或出疹只表现在患者身体某一个部位上,斑丘疹或疱疹稀疏且不典型,往往很难与出疹发热性疾病鉴别,须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在发病的1-5天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极少数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临床表现1.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二、重症病例表现。临床表现面色苍白,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出冷汗;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减弱,血压明显升高或下降。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2.呼吸系统3.循环系统实验室检查(一)末梢血白细胞一般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重症病例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15×109/L)或显著降低(<2×109/L)。(一)末梢血白细胞一般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重症病例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15×109/L)或显著降低(<2×109/L)。(二)血生化检查:部分病例可有轻度ALT、AST、CK-MB升高,重症病例血糖升高,血cTnI升高),乳酸水平升高。C反应蛋白(CRP)一般不升高。(二)血生化检查:部分病例可有轻度ALT、AST、CK-MB升高,重症病例血糖升高,血cTnI升高),乳酸水平升高。C反应蛋白(CRP)一般不升高。(三)血气分析: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三)血气分析: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实验室检查(四)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危重病例多核细胞可多于单核细胞),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五)病原学检查:CoxA16、EV71等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咽、气道分泌物、疱疹液、粪便阳性率较高。(六)血清学检查:特异性EV71检测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抗体浓度呈四倍以上增高。实验室检查胸片: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点片状、大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快速进展为双侧大片阴影。磁共振:神经系统受累者可有异常改变,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脑电图: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心电图:无特异性改变,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ST-T改变。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下降、收缩减弱。物理学检查(一)临床诊断病例诊断标准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3.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4.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1.肠道病毒(CoxA16、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2.分离出肠道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