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010年1月古代文明January,2010第4卷第1期TheJournalofAncientCivilizationsVol.4No.1[跨文明研究]古典学视野中的“匈”与“匈奴”刘衍钢提要:欧洲匈人的匈奴起源说在国内学术界早已几成定论。但该学说的史料、考古等诸多层面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马塞里努斯对匈人的记载是最早,也是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关于匈人的历史文献。对该文献进行核对和翻译,并加以必要的分析,有助于古代史研究者对匈人与匈奴这两个民族的巨大差异有所认识。同时,在古典史料中还存在其他可能与匈奴人有关的线索,藉此可以勾画出匈奴人西迁后的历史活动。关键词:匈人匈奴马塞里努斯希奥尼泰人一、匈奴起源说的缘起及分歧公元4世纪后期,顿河以东草原地区出现了一支野蛮凶悍的民族——“匈人”(Huns,拉丁语为Huni,希腊语为Οὕνοι或Οὕννοι)。此后匈人活跃于欧洲历史约80年,他们凭借强大武力称雄于南俄草原与多瑙河平原,推动亚欧草原西部与温带欧洲森林地区的日耳曼诸族与东伊朗诸族的民族大迁移(DieVölkerwanderung),并间接促成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1匈人属于何种民族?他们来自何方?古代欧洲的史料中对此基本没有记载,因此,1000多年来匈人的来历无人知晓。近代以来,欧洲人开始接触中国史料,一些欧洲学者开始把匈人与中国历史上的匈奴(Hsiung-nu)联系起来,认为前者其实源于后者。自18世纪法国东方史学家德奎尼(JosephdeGuignes)提出匈人的匈奴起源说以来,2匈人与匈奴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20世纪初期是德奎尼学说的最兴盛时期。对匈奴起源说贡献最大的学者为德国汉学家夏特(FriedrichHirth),他发表于1900年的论文《伏尔加河的匈人与匈奴》运用中西史料,补充和完善了德奎尼假说,构建了匈奴人西迁的大致路线与过程。3夏特根据中国史书记载的线索推测:匈奴人确于4世纪西行至伏尔加河流域,于4世纪末向西攻入欧洲。这一时期多数学者都接受了匈人的匈奴起源说。4但从20世纪中期开始,这一说法遭到众多质疑。最重要的匈人学者如英国的汤普森(E.A.Thompson)、德国的1P.Heather,“TheHunsandtheEndoftheRomanEmpireinWesternEurope”TheEnglishHistoricalReview,110(1995),pp.4-41.2在其史著《匈人通史》(HistoiregénéraledesHuns)中,德奎尼认为匈奴人战败后西迁至康居,随后继续西行越过顿河,成为欧洲历史上的匈人。3林幹选编:《匈奴史论文集(1919—1966)》,呼和浩特: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所历史研究室,1977年,第475—476页。4比如:著名学者布瑞(JohnBagnallBury)在《晚期罗马帝国史》(HistoryoftheLaterRomanEmpire)中采用此说;另一位亚欧游牧民族史学者帕克(E.H.Parker)在其著作《鞑靼千年史》(AThousandYearsoftheTartars)中也认可该说法;美国学者麦高文(W.M.McGovern)《中亚古国史》(TheEarlyEmpiresofCentralAsia)中则完全把匈奴与匈人当作同一个民族。64阿尔泰姆(FranzAltheim)、美国的门琴黑尔芬(OttoJ.Maenchen-Helfen)等对匈奴起源说皆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匈人与匈奴之间存在很多差异,匈奴起源说缺乏必要的依据。1973年,门琴黑尔芬的专著《匈人的世界》(TheWorldofHuns)出版后,匈人起源说在古典学术界已少有人支持。汤普森的说法最具代表性,他声称:对匈人的起源,我们的知识并不比4世纪的阿米亚努斯多。1汤普森还建议:谈及匈人的历史,最好不要再涉及匈奴。2汤普森的这一建议基本被学者们接受,之后出版的相关历史专著在谈及匈人的起源时都称来源无法确知,一般也不再提及匈奴。最新版的《剑桥早期内陆亚洲史》(TheCambridgeHistoryofEarlyInnerAsia)重复汤普森的论断,声称“对匈人的起源,现代学者所知并不超过阿米亚努斯”。3我国学者对于匈人及其与匈奴关系的了解始于19世纪末。元史学家洪钧在出使俄国时阅览西方史籍,首次接触到匈人历史及其源于匈奴的说法,后来他把相关内容写进《元史译文证补》中。4此后研究这一问题的较重要学者有章炳麟、梁启超、丁谦、齐思和等等。5他们从史料方面对匈奴起源说做了很多有价值的修正与补充工作。到20世纪后期,匈奴起源说在国际史学界已少有人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