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导读•乙型肝炎是危害全球人民健康的严重问题:•全球有20亿人感染乙肝病毒,其中有3.5亿人为慢性乙肝感染者,每年有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有1.2亿人,其中可能有两千万到三千万的人是慢性乙肝患者,每年因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而死亡的人约有27万。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估计30%~50%的感染者是因母婴传播而感染,如果感染女婴,将来可能感染给第二代子女•我国孕妇中HBV携带率约为8%~10%,孕妇的羊水、阴道液、母乳、脐带血和新生儿胃内容物中均可检测到HBV,成为乙型肝炎的传染源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风险•在没有接受乙肝疫苗预防的情况下:•乙肝妈妈所生的孩子60%在两年内可感染上乙肝病毒•母亲HBsAg(+)和HBeAg(+):新生儿感染风险约70~90%•母亲HBsAg(+)和HBeAg(-):新生儿感染风险约10~40%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风险•HBV感染女性约占HBV感染者的41.6%~47.6%•全球3.5亿HBV感染者中,女性感染者约为1.5亿~1.7亿•全球人口约5%的妊娠女性为慢性HBV感染者•低流行地区0.6%•远东和非洲的高流行地区甚至>20%,其中50%以上为e抗原(+)者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风险•在亚洲,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中位数年龄为35岁•大多数HBV感染的育龄妇女为e抗原阳性,病毒复制活跃的感染者•18~30岁和31~40岁的感染者中HBVDNA>8log10者高达55.6%和53.8%我国的乙型肝炎育龄期妇女感染年龄与HBV慢性化的关系乙型肝炎感染的时间与预后母婴传播途径母婴传播途径•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证明,在没有使用乙型肝炎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主动+被动联合免疫进行母婴阻断的情况下•产时感染占绝大多数,约为80%~85%•产后感染约10%~15%•产前宫内感染约5%~10%产时感染产时感染•产时感染的机制:•胎儿在分娩时吞咽了含有HBV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在分娩的过程中,因子宫收缩使胎盘绒毛血管破裂,致使少量母血渗漏入胎儿血循环引起婴儿感染HBV产后感染产后感染母婴不同标本中的HBVM母乳喂养与HBV的母婴传播•有资料表明,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的初乳中HBVDNA检出率达80%~90%•但另一些研究发现,新生儿胃内容物中90%~95%以上可检出乙肝病毒标志,消化道中HBV暴露并不会使这些新生儿均获感染母乳喂养与HBV的母婴传播母乳喂养与HBV的母婴传播•母乳喂养没有增加乙型肝炎传播的可能原因:•乙型肝炎不经消化道传播•母乳中HBVDNA水平远远低于血清HBVDNA水平•小剂量的抗原刺激可能有利于婴儿免疫系统对HBV的清除作用•体外研究中发现,母乳中的乳铁蛋白具有抗病毒活性,对HBVDN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产时感染与产后感染的诊断•出生时HBV血清学检测(HBsAg和HBVDNA)为阴性•2~4个月后(乙型肝炎感染的潜伏期)发展为HBsAg阳性宫内感染•宫内感染是指胎儿在母亲体内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受到母亲体内HBV的感染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宫内感染率不同作者与不同年代的报道差距很大:•1985年以前的文献报道:5%•1985-1990年文献报道:5%~15%•1997年文献报道:10%~16%•近年来有文献报道:36.7%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宫内感染发生率报道不一及近年来增加的原因:•研究人群不一致:选择HBsAg(+)母亲、选择HBeAg(+)母亲、选择所有母婴传播感染的婴儿、引产胎儿•诊断标准不一致:新生儿检测项目和时间、取血、取材部位不同(脐血、静脉血、胎盘、引产胎肝/胎心血)•检测方法的进步:PCR技术提高了HBV检出率•母婴阻断成功率增高:产时感染和产后感染的发生率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率•正常妊娠,母体和胎儿循环并不直接相通,胎盘对胎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抗体比抗原更容易透过胎盘,因此宫内感染远比产时和产后感染的发生率低•脐血检出HBVM(+),不等于婴儿感染•胎盘检出HBVM(+),不等于婴儿感染•出生时婴儿检出HBVM(+),不等于母婴阻断失败宫内感染的发生率•脐血易受母血污染,不能真实反映HBV宫内感染的情况•流产、死产时胎盘的完整性已因侵袭性操作或炎症等原因受到破坏,感染率尚不能正确反映HBV的宫内感染情况•在分娩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