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研究与教育SportsResearchandEducation2011年12月Dec.2011第26卷第6期Vol.26No.6表2造模后两组学生的基本情况表(N=30)有无酸痛有无酸痛部位下肢腰部上肢酸痛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刮痧组246192310122按摩组264204211132收稿日期:2011-10-11作者简介:朱红香(1964—),女,河南项城人,教授。研究方向:体育基础理论的教学与运动训练。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体育系,河南周口466001中医刮痧、按摩治疗延迟性肌肉酸痛症的疗效比较朱红香摘要:采用中医刮痧、按摩治疗延迟性肌肉酸痛症,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刮痧和按摩治疗延迟性肌肉酸痛均有明显疗效,其中刮痧组有效率为95.84%,按摩组有效率为96.15%。两组相比较,刮痧组见效更快(P<0.01)。关键词:刮痧;按摩;延迟性肌肉酸痛;治疗;比较中图分类号:G80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35X(2011)06-0100-04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是指个体从事不熟悉、不习惯的动作或者强度突然增加所出现的运动后肌肉疼痛或不舒适的感觉,尤以从事反复离心收缩运动后为甚[1]。酸痛症状常在运动后24小时内出现,24小时~48小时达到顶点,持续五至七天或更长时间后疼痛缓解至消失。由于DOMS对运动训练及运动寿命均能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其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拟从延迟性肌肉酸痛的产生机制入手,通过实验对照分析,多角度比较中医刮痧、按摩对治疗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功效,旨在为运动后机体恢复提供有效的方法。1研究对象与方法1.1实验对象周口师范学院体育系2007级体育教育班学生60名(男38,女22),实验前一个月无运动损伤史。随机将60名学生分为刮痧组和按摩组,基本情况见表1。实验前对两组学生的立定跳远和原地掷铅球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以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结果显示,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无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表1两组学生实验前基本情况比较表(n=30)组别年龄运动年限立定跳远(m)掷铅球(m)刮痧组21.1±1.033.5±0.822.68±0.539.8±1.93按摩组20.6±1.153.3±0.912.65±0.459.6±1.811.2建模方法在经过一个暑假后的新学期开始阶段,对实验观察的60名学生安排一次诱发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致痛模型,训练内容以大强度身体素质为主,运动方式有最大用力蛙跳30m,共10组,组间休息1min~2min;持哑铃(优势臂和非优势臂轮换)屈肘后慢慢放下,用本人最大力量的70%、80%、90%、100%做最大等长收缩离心运动,每等级负荷强度做15次,组间休息1min,运动时间为40min。之后采用GuenzelBorg制定的判断疲劳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表评定受试者的主观感觉,问卷基本情况见表2,经统计学处理,造模后两组学生的基本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3治疗方法1.3.1刮痧疗法患者取俯卧位,用消毒棉棒蘸取红花油与20%的甘油混合液,均匀涂于穴位或痛点处,操作者右手持刮痧板与皮肤成45度角,沿着穴位或痛点处区域进行刮拭,从上而下、由内而外的顺序进行操作,用力要均匀、适中,由轻渐重,压痛点要重刮、多刮,刮拭面尽量拉长,点、线、面三者兼顾,点是刺激穴位,线是经脉循行线,面是作用皮部。刺激量以患者能耐承受为度,使刮拭的作用力传达到深层组织,而不是仅停留在皮肤表面。刮痧处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色斑点,重者出现呈斑片状特征,触之略有阻碍感或隆突感,这就是所说的“痧”。一般第一次出现的痧较多,随着治疗逐渐减少,二到三天后可自行消退。初次手法不宜太重,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刮至患者自觉有温热感最佳。每天一次,每次30min,九天为一个疗程。1.3.2按摩疗法患者俯卧位,对痛点处进行按压、推拿、揉、点、拨筋、滚、揉捏、按揉。取涌泉、足三里等穴位进行点按压等手法,每天一次,每次30min,九天为一个疗程。1.4疗效评定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治愈: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无复发;显效:休息时疼痛消失,但活动时略有轻微疼痛;好转:疼痛减轻,活动时稍有不适;无效:症状无改善。2结果与分析两组治疗效果见表3。建模后刮痧组有24人出现了延迟性肌肉酸痛,经过九天的刮痧治疗后,其中10人治愈,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