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论著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5月第8卷第19期WorldHealthDigestMedicalPeriodieal管。进行高压注射前应先用生理盐水10毫升或造影剂1~2毫升试注射观察有无肿胀。注射中也要观察有无外渗肿胀。②穿刺血管的选择一般选用粗、直、有弹性的表浅静脉,且穿刺部位易于固定,尽量避开关节、静脉血管分叉处,一般常用手背静脉、前臂浅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等部位。另外,在穿刺时力争“一针见血”,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使用高压注射器时,选用与注射流率匹配的穿刺针头和导管;对穿刺针头进行恰当固定;与患者沟通,取得配合。③最佳的是用静脉留置针,以20G(1.1mm*30mm)为宜。由于留置针是软管,避免刺破血管,且针尖粗可提高注射速度降低注射压力。④血管要选择较粗直有弹性的,易于穿刺和固定,也可避免压力引起外渗。气温低时造影剂应先干燥加热至37摄氏度或接近体温再注射可降低压力,减轻疼痛感⑤出现外渗应立即停止注射。4穿刺前的护理(1)CT增强扫描,护师必须严格按CT增强扫描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耐心向病员讲解注意事项,了解有无过敏史,了解肝肾功以及临床的用药情况。(2)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耐心询问并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在造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要求患者及时向操作护士反应,相互间及时沟通。比如:在推注造影剂时,穿刺处出现疼痛,表示造影剂可能外渗,这时要及时向护士反应,争取在最短的时间给予处理。5发生造影剂血管外渗的临床表现一般在6小时出现急性炎症反应,并于24~48小时达高峰、伴有坏死、水肿和出血,随后转为慢性,包括特殊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及邻近肌肉萎缩等。局部有刺痛,烧灼感。外观局部水肿、形成红斑、有压痛,持续2~7天。容易发生静脉炎。6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用针抽吸皮下渗液、一般不会获得太多液体,但可在拔针前进行。(2)受累肢体抬高,与心脏相平或更高。它能降低毛细血管静水压、促进液体吸收、减轻炎症,但可能增加疼痛,另外,抬高程度以不影响动脉血流入或静脉引流为准。(3)可考虑用地塞米松、普鲁卡因封闭患处。肿痛部位用硫酸镁或75%乙醇或20%甘露醇或地塞米松加100MI冰水湿敷。具体做法如:纱布浸湿50%硫酸镁,覆盖在肿胀部位及其上下10CM的肢体部位,也可将碎冰装在塑料袋内,包裹肿胀的肢体,要求超过注射部位上下部位关节,注意防止冻伤。(4)起疱时,建议用磺胺嘧啶银软膏涂抹局部,重复用时以肥皂和水洗掉表面陈旧药物。(5)醋蜜膏外敷治疗造影剂外渗:将高温消毒后的食醋、蜂蜜按1:1的比例混合、搅拌成均匀膏状。用温开水清洗皮肤,用棉签蘸醋蜜膏少许均匀涂于患处,持续湿敷。重度患者用纱布包裹,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6)可具患者情况口服消炎药。(7)金黄散清热散瘀、抗炎消肿作用有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渗漏药物吸收并能减少炎类介质的释放,从而促进损伤组织修复。7体会CT高压注射器注药速度快,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大是造成造影剂外渗的主要原因。对高危人群如长期化疗、老年血管硬化、肥胖等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时,造影剂外渗的机率相对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造影剂粘滞度大、渗透压高,外渗后对皮下组织刺激性强,肿胀组织局部压迫血管神经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和肿胀疼痛,皮肤出现一串串的水泡甚至出现组织溃疡和坏死,因此在发生造影剂外渗时应积极处理,尽量避免皮肤坏死和溃疡的发生。在我们的经验中,避免造影剂外渗最好的方法是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水平和素养,早预防早处理,使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参考文献[1]王超琴;刘延锦;李素兰.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药液外渗与注射部位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年15期.[2]王乾兴.《介绍一种新的非离子化造影剂》[J];颈腰痛杂志;1980年02期.【摘要】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在ERCP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在本院接受ERCP治疗的患者按照患者及家属意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的麻醉方式,观察组采取静脉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生命体征、操作过程与麻醉效果得分。结果两组术中SPO2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生命体征参数、操作过程评分与麻醉效果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