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与建安风骨以下对联说的是谁?•上联:三国三曹三父子•下联:一歌一赋一诗书•横批:建安风骨解析•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开创“建安文学”新风,史称“建安风骨”。•其代表作品:•一歌指《短歌行》(曹操)•一赋指《洛神赋》(曹植);•一诗指《七步诗》(曹植);•一书指《与吴质书》(曹丕)宣州谢朓tiǎo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建安风骨•东汉末年有一大批文学家,他们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主要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蔡琰(蔡文姬)。建安风骨内容上:1、反映现实,抒写怀抱。汉末,三国是历史上著名的乱世,建安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痛苦,描绘出一幅幅满目疮痍、凄凉残破的乱世灾难图。•2、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壮志和理想。风格上:抒情直接,慷慨悲凉,雄健深沉曹操简介姓名:曹操字:孟德性别:男尊称:大魏武皇帝地位:汉朝丞相。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小名:阿瞒、吉利2、诗歌的主要内容:(1)反映汉末社会动乱和民生多艰。如《蒿里行》、《苦寒行》、《薤露行》、《却东西门行》。•《蒿里行》反映了初平之年关东州群起兵讨伐董卓,便令会师之后,他们各怀异心,观望不前,不久各路人马为争夺权势相互火并、自相残杀。军阀长期混战、造成百姓惨死、抛骨露尸于野的衰败景象。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这个历史事实,并流露了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苍凉激楚,形象鲜明。因此,后人称《蒿里行》为“诗史”、“汉末实录”。(2)表现政治理想,抒发雄心壮志。如:《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表现了老当益壮的志士胸怀•“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写登临碣石山,眺望大海之所见所想,气魄宏大、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豪迈情怀。(3)抒写年命之悲和幻想长生的游仙诗。如:《秋胡行》、。《秋胡行》云:“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到昆仑,到蓬莱。飘遥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反映了诗人矛盾复杂的心境。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qiāng)。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①庙号: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②谥号:又称谥。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姓名:曹丕(曹操次子)字:子恒性别:男地位: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庙号①:(魏)世祖谥号②:魏文帝三弟:曹植曹丕简介性格:善谋多诈兴趣:击剑,文学特长:骑射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二十二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世子。曹操逝世后,立刻逼迫汉献帝禅位,改国号大魏,自立为皇帝。改元黄初,将都城由许昌(原许县)迁至洛阳。他政治上的才能卓越。然而在军事才华上远不如自己的父亲曹操,各方面才能也比不上孙权。他曾三次亲自统军率数十万大军、水师伐东吴、蜀汉,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