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届大学生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参赛教案课题:1.6受迫振动共振教材: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参赛选手:李韵参赛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选手专业:物理学2009年8月·烟台全国首届大学生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参赛方案华南师范大学李韵-1-《受迫振动共振》教案华南师范大学李韵【课题】受迫振动共振【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选用教材】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第一章第六节【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受迫振动共振”是第一章机械振动的基本内容,是简谐运动相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简谐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通过此理想化的模型可以研究机械振动,相比之下受迫振动与共振则是常见的振动现象,更为贴近生活。故本节学习的过程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与思考的学习习惯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受迫振动的特点。了解产生共振的条件以及在技术上的运用。”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受迫振动的概念和特征;二是共振的概念、产生条件及其原理在技术上的应用。教材先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受迫振动的现象及特征,再对受迫振动的特殊现象共振进行研究,通过实验和图像,归纳共振产生的条件,最后联系生活,介绍共振现在的利用和防止。教材在本节设计上有两个特点:第一,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第二,重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机械振动有了一定的了解。能理解简谐运动的特征,知道研究机械振动的相关方法,能从能量、动力学、运动学的角度对各种振动进行阐述与分析。学生的兴趣特点(1)高中生具有更强的操作兴趣。在认识受迫振动现象和共振产生的条件时,全国首届大学生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参赛方案华南师范大学李韵-2-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2)高中生具有因果认识兴趣。在课堂引入部分,利用“不敲自鸣”的故事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因果认识兴趣,达到增强学生求知欲的目的。学生的认知困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机械振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固有频率的概念感到陌生。固有频率的概念比较抽象,书上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故学生在理解共振产生的条件(驱动频率等于固有频率)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在学习受迫振动的特征时,特征的定性关系是明显的,但要得到受迫振动频率等于驱动频率的定量关系就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难以通过生活经验得出定量的结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受迫振动的概念和特点。(2)知道共振的概念和产生条件。(3)了解共振现象,以及共振在生活中的利弊。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受迫振动的特点。(2)通过实验,认识共振产生的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养成善于思考与观察的学习习惯。(2)通过应用实例,具有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重点】受迫振动的特征,共振产生的条件【教学难点】受迫振动的特征,共振产生的条件【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法(1)实验法本节课的内容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学习习惯为设计意图,故实验教学全国首届大学生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参赛方案华南师范大学李韵-3-法贯穿在本课教学的始末。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阻尼振动,受迫振动的现象。利用位移传感器进行实验,让学生利用基本的数学知识,通过实验图线得出受迫振动的特点。传感器的运用,使得物理实验中的定量关系变得更为直观,以达到突破难点的效果。利用随堂实验认识共振现象,通过讨论和观察得出共振产生的条件,让学生经历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的过程。(2)谈话法利用弹簧振子振动的小实验以及洗衣机的受迫振动,通过一些列谈话式的问答,帮助学生建立受迫振动与共振的概念。谈话法的使用能步步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概念建立的思维过程,把握思考相关问题的思路。(3)讲授法教师在演示实验中,配合使用讲授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本节课主要利用讲授的方法,阐述实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