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阅读的教学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王璟一、目前对数学阅读产生的几个问题1、教师不重视数学阅读的培养在我们教学中有很多现象令人遗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叙述能力,却为广大教师所忽视。因二期课改的要求,现在的一节课从40分钟缩短为35分钟,但是内容却比以前增多。所以教师为了赶进度加快了课堂教学的速度。只重视对一些概念性语言的阅读与理解,但对于一些题目要求觉得孩子还小认识的字不多通常都是自己读过,或是某些个别学生读。导致大多数学生不会读题。如上公开课不用教材,只用习题纸已成为一种风气。总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教学过程顺畅,教师起到了“导”的作用,学生“演”得也很投入,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许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应用题教学中,由教师读题学生大都可以理解题意;可是一到让学生独立完成时,往往错误不断。这也说明了没有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多么的苍白无力。2、学生自身不重视数学阅读数学题目通常都有些它固定的特点和模式,因此学生多数喜欢依照自己平常的解题习惯做练习,导致学生做题只求其果,不求其因。把数学阅读视为多余的想法和做法,目前已影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若遇到题型稍作变动,便会出现“不理解”“不会做”的现象。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小朋友,由于受到识字量的影响对于一些文字比较多,或需要从给出的图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学生更是无从下手常出现“迷茫”现象。那么数学阅读和语文阅读是否一样?数学阅读对于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有哪些实效性?低年级小学生需要掌握哪些数学阅读的方法?我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二、数学阅读教学的含义阅读: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1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获取作者原意想表达的信息。换句话说,作者通过编码将意义变成书面语言,读者又将书面语言变成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对语言输入中词、短语、句子的理解只是第一层次的理解。这一理解被称之为构建过程(克拉克夫妇,1997);这一层面被称之为结构层次(佛斯和黑格斯,1978)。在很多情况下,读者面临第二个层次的理解,即不仅了解字面意义,而且要了解作者的意图、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克拉克夫妇(1997)将此称之为利用过程,佛斯和黑格斯则称之为意图层次,很明显,第二个层次的理解所涉及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比第一个层次要复杂得多。数学阅读:是对外来视觉信号输入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还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甚至再创造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也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数学阅读教学:引领学生通过运用正确的数学阅读方法获取有用的信息,并正确处理信息,以达到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学过程。三、数学阅读教学的方法依照目前学生遇到的问题和数学阅读的意义。我认为,从小学生开始学习数学的那一天起,数学阅读就一直贯穿于他(她)数学学习的全过程,而且要循序渐进,时刻关注。但数学阅读又不同于语文阅读。有时语文可进行跳阅性阅读,有时不用注意细节,但数学阅读时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数学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要求手脑并用,读写结合,认真细致。(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常学生在上语文课时因为老师的重视,都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书应该怎么放?人应该怎么坐?等等。但一离开语文课大多数学生都不会读了,其实并不是学生不会读,而是其他学科的老师不强调这一点。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21、手、口、脑统一要求学生在读书或读题时,无论是朗读还是默读都要用左手按书,右手指点所读内容,逐字读清。这并不是形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