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西安益新中学黎小龙摘要:根据体育课程的影响方式,可划分为体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二者共同构成体育课程的完整体系。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育重视显性课程而忽视隐性课程,这不利于体育课程整体功效的发挥,不利于体育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本文从中学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提出几点看法,仅供参考。关键词:中学体育;隐性课程;开发;利用;1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论与学科中心论的影响,我国的中学体育教育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中学生情意的发展。这种理念在课程中表现为片面重视体育显性课程,而忽视了体育隐性课程。体育设施及其安排、体育文化和体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及中学生和教师的人格特点等都是体育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学生的体育行为、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等。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所以体育教师不能忽视隐性课程的安排与调控,改变过去过分强调中学生的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此为基础开发与利用体育潜性课程。2体育隐性课程的概念及特点2.1体育隐性课程的概念杰克逊于1968年出版了《班级生活》一书,在书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自此,隐性课程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其研究逐渐蓬勃发展起来。大量课程方面的文献资料表明,“课程”这一教育术语,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最初都是作为“教育”的下位概念使用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里说:“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1指学校教育。”课程作为教育的下位概念,应该具有教育的一切属性。而教育学上讲的课程,严格的说是狭义的课程,即“学校课程”,所以课程只限于学校内,校外机构中的类似现象不属课程之列。由此得出,作为课程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体育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等)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由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各种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合。2.2体育隐性课程的特点与体育显性课程相比,体育隐性课程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教育经验的广泛性与侧重性:体育隐性课程主要传递给学生非理性文化,非学术性知识为主;(2)教育过程的隐蔽性:隐性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不明确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3)教育效果的持久性:在相对稳定的体育隐性课程的长期熏陶下,学生往往会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一旦形1成,不易改变;(4)隐性课程的广域性:隐性课程的内容涉及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每一个角落;(5)隐性课程存在的潜在性: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通常是以载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其教育经验都是蕴涵于形形色色的教学环境中。3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3.1运用体育隐性课程的方法一是直观法。以隐性课程的物质层面为参照物,通过实地观察、现场演示或观景等形式,使物质空间的潜在的价值、美感等教育因素对学生产生一种无意识的直观感染作用和潜在影响。二是实践法。以活动形式为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各类活动或以活动形式形成一种氛围与环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无形的非预期性的熏陶,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是渗透法。就是渗透到每门学科教学及各项教学实践活动中。每一门学科除自身所载负的知识信息外,都不同程度地包含着隐性课程因素,体育与健康课也不例外。四是讨论法。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道德两难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正视问题,引导他们谈出自己判断的基本论点,并鼓励他们相互交流,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很有益处。3.2改善体育隐性课程的物质文化载体体育物质环境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体育隐性课程的重要来源,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身心发展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更是明确指出:“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体育物质环境主要包括体育场馆、器材、设备、艺术品等。在体育场馆器材的开发上,应着重注意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