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理念什么是和谐社会。很多人从现代的角度进行阐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和谐文化为支撑。当前,要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扬。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既然是在中国历史文化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那么从传统文化方面认识和谐社会的内涵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视角。“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所谓“执中至和”,就是通过正确方法,实现美好理想,达到事物发展的最佳境界。故此,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的各种要素相互协调,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运行有序,人各得其所,地各得其用,物各得其流,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具有良好的生长和发展环境的社会。和谐社会不仅仅在于它的物质意义,更在于它的精神意义,不仅要物质丰富,更要让每个社会成员之间互相认同和接纳,身心愉快。儒家的社会伦理思想在尊尊、长长和男女有别的前提下,融入了亲亲意识,在身份和等级不能完全消除的情况下,不同身份、不同等级的人之间,用亲情、友情、温情连接着。所以从伦理的角度看,和谐社会又应该是一种充满仁爱,到处洋溢着温情、善良和互相帮助的社会。这就是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论语X8226;学而》)和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X8226;公孙丑下》)。虽然这里的“和”没有反对等级和差别,也没有指望消灭不平等,反而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等级和差别的合理性。但孔子又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X8226;子路》),“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差异性,有差异性的统一谓之“和”,无差异性的统一谓之“同”。也就是说,君子善于协第1页共6页调、统一各种不同的分歧意见,达成新的共识。而小人则不能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和分歧,只会对不同的意见加以排斥,将相同的意见简单累加。”和”的实质是“包容”,“同”的实质是“排斥”。所以“和”又有反对绝对同一,反对简单服从,主张思想文化上的多元化的意义。因此,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思想活跃,包容万芳,多种文化共存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众多的和谐社会模式,而尤以儒家描述的“大同社会”最具代表性。《礼记X8226;礼运》里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所呈现的是一派安定祥和的气象,人人相亲相爱,没有压迫,没有战争。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道家认为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自然的法则主宰人世间的一切,所以人要敬畏自然、效法自然、顺应自然。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道”的功能和作用“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道德经》第三十九章)“道”既然是自然界的变化法则、规律,那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就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之事。而在儒家的孔子那里,尽管“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论语X8226;公冶长》)但他又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X8226;泰伯》)意思是说,要治理好天下,必须效法天道。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的学说,并试图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中确立起一个道德本体,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X8226;尽心上》)在孟子看来,天人是相通的,而这个相通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