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新时代农民政治文化研究的创新之作作者:任中平来源:《邓小平研究》2022年第05期当代中国,农民仍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中国农民的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农民的政治社会化效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整体的政治社会化效度。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农民政治问题必然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问题,农民政治文化研究必然成为政治学领域的焦点议题。2021年12月,李俊教授的著作《当代中国农民政治社会化变迁及绩效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作客观、全面、系统呈现了中国农民政治社会化的全貌和愿景,是一部有温度、有深度、有精度、有高度的农民政治文化研究精品力作。一、选题有温度细读本书,倍感此书是一部“有温度”的学术佳作。这种“温度”不仅体现在对研究领域的关心上,还体现在对乡村振兴的关怀上,更体现在对国家发展的关切上。一是对研究领域的关心。近年来,已有少数学者将农民政治社会化作为研究对象,但其研究视角仍囿于农民政治社会化基础理论的探讨,对农民政治社会化的现实样态仍涉猎较少。本书聚焦于农民群体政治社会化,深入探究并立体呈现了当代中国农民政治社会化的面相及发展,为新发展阶段农村政治文化建设找到了突破口。二是对乡村振兴的关怀。著者用深邃的学术目光洞察农民眼中的政治世界。这个世界不仅自上而下地演绎着政治文化如何在农村传播及如何转化成促进乡村振兴的动力,还自下而上地演绎着农民个体的心理变化及如何推动个体身份从“自然人”向“政治人”的转变过程。这些恰是新时代农民政治社会化需要回应的重大理论问题,本书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农民政治社会化绩效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三是对国家发展的关切。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农民政治社会化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养农民现代意识、增进农民国家认同,是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本书正是对当下如何提高农民政治社会化水平、促进国家发展的系统回应。总的来看,本书聚焦现实问题、服务国家发展、引领学术前沿,将家国情怀、人文素养与科研精神融于一体,不愧为一部“有温度”的著作。二、内容有深度著者从阐释关于农民政治社会化研究动态、历史演变和发展逻辑的基础理论到进行关于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的实证分析,再到研究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背景下绩效测评体系构建和系统性对策输出的拓展理论,将研究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作为将政治文化渗透、传播、内化于农民内心的过程,农民政治社会化研究肩负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这使得农民政治社会化在当下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著者立足时代并将之引领贯穿于研究全过程,不仅在厘清农民政治社会化本质特征和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对城镇化视阈下农民政治社会化的绩效进行多维度测评分析,还就乡村振兴与农民政治社会化的系统互动进行探讨,归纳和提炼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民政治社会化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路径。在理论视角上,本书突破了以往研究从单一视角审视农民政治社会化的局限,将农民政治社会化视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指出其“既有历史的延续性,也有现实的变动性;既有国家的建构性,也有农民的自主性;既有绩效评价的效率性,更有绩效评价的价值性”①。基于上述时代使命和理论视角,本书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分别探讨了农民政治社会化变迁的结构功能、影响因素、内外机理、发展趋势和路径策略,突破了以往农民政治社会化研究多关注单个时期而较少关注跨时段变迁逻辑、运转机理和影响因素的单向性研究的局限。同时,本书还创造性揭示了农民政治社会化的变迁特征,指出农民政治社会化变迁遵循着“从局部走向全局、从单向度走向多向度、从控制走向治理的演化趋势,实现了从臣民到公民、龃龉到认同、传统到现代的社会化目标转变”②,以及这种变迁“遵循着国家政策形塑农民政治意识、政治环境规制农民政治行为、政治实践培育农民政治技能、国家效能提升农民政治情感”③的内在逻辑,体现出著者在实践论指导下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问题意识①李俊:《当代中国农民政治社会化变迁及绩效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