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系统中油别离器构造及工作原理一、油别离器与集油器(一)油别离器的作用在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中,经压缩后的氨蒸汽(或氟利昂蒸汽),是处于高压高温的过热状态。由于它排出时的流速快、温度高。汽缸壁上的部份润滑油,由于受高温的作用难免成油蒸汽及油滴微粒与制冷剂蒸汽一同排出。且排汽温度越高、流速越快,那么排出的润滑油越多。对于氨制冷系统来说,由于氨与油不相互溶,所以当润滑油随制冷剂一起进入冷凝器和蒸发器时会在传热壁面上凝成一层油膜,使热阻增大,从而会使冷凝器和蒸发器的传热效果降低,降低制冷效果。据有关资料介绍在蒸发外表上附有油膜时,将使蒸发温度降低℃,多耗电11~12%。所以必须在压缩机与冷凝器之间设置油别离器,以便将混合在制冷剂蒸汽中的润滑油别离出来。总结起来,油别离器的主要作用有:1.确保润滑油返回到压缩机储油槽中,防止压缩机由于润滑油的缺乏而引起故障,延长压缩机适用寿命。2.流动速度减小和流动方向变化的互相作用引起润滑油的聚集,这样在高温下别离出来的润滑油被集中收集,并自动返回到曲轴箱中,提高效率。3.防止压缩机产生液击。4.更好的发挥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效率。5.减小系统高压端的震动和噪音。6.同时这些特点还可以会使得系统的电费用降低。(二)油别离器的工作原理大家都知道,汽流所能带动的液体微粒的尺寸是与汽流的速度有关。假设把汽流垂直向上运动产生的升力与微粒的重量相平衡时的汽流速度称为平衡速度,并用符号ω表示。那么显然当汽流速度等于平衡速度时,那么微粒在汽流中保持不动;如果汽流速度大于平衡速度时那么将微粒带走;而当汽流速度小于平衡速度,微粒就会跌落下来,从而使油滴微粒制冷剂汽流中别离出来。油别离器的根本工作原理主要就是利用润滑油和制冷剂蒸气的密度不同;以及通道截面突然扩大,气流速度骤降(油别离器的筒径比高压排气管的管径大3~15倍,使进入油别离器后蒸气的流速从原先的10~25m/s下降至~1m/s);同时改变流向,使密度较大的润滑油别离出来沉积在油别离器的底部。或利用离心力将油滴甩出去,或采用氨液洗涤,或用水进展冷却降低汽体温度,使油蒸汽凝结成油滴,或设置过滤层等措施来增强油的别离效果。(三)油别离器的形式和构造目前常见的油别离器有以下几种:洗涤式、离心式、过滤式、及填料式等四种构造型式,下面分述它们的构造及工作原理。1、洗涤式油别离器洗涤式油别离器适用于氨系统,它的主体是钢板卷焊而成的圆筒,两端焊有钢板压制的筒盖和筒底。进汽管由筒盖中心处伸入至筒下部的氨液之内。进气管的下端焊有底板,管端1/5制冷系统中油分离器结构及工作原理--第1页制冷系统中油分离器结构及工作原理--第1页四周开有出气孔,以免高压蒸气直接冲击筒底,使已沉淀的润滑油搅动浮起。筒内进气管的中部(位于液面之上)管壁上还开有平衡孔,其作用是当压缩机停车时平衡排气管路、油别离器、冷凝器三者之间的压力,特别是在压缩机发生事故时,可以防止因冷凝器的高压将油别离器中的氨液压回压缩机,造成更大事故。在进气管的外侧上部还装有多孔伞形挡板,作别离液滴之用。筒体下部侧面设有放油管接头,与集油器相连。伞形挡板之上的筒体侧面设有出气管接头,并使出汽管伸入筒内有一定的长度,且引出口是朝上开的,其目的是使氨汽在排出别离器以前再折流一次,有助于提高别离效果,如图1所示。图1洗涤式油别离器在工作时主要是利用混合气体在氨液中被洗涤和冷却来别离油,同时还利用降低气流速度与改变气流运动方向,油滴自然沉降的别离作用。其中洗涤和冷却作用对洗涤式油别离器的分油效率影响最大,因此筒体内必须保持一定高度的氨液。洗涤式油别离器中的氨液一般是由冷凝器供应,为了保证油别离器内有足够高度的氨液,它的进液管应比冷凝器出液口位置低240~250mm,另外它一般装在机房外,紧靠冷凝器的地方,这样可以多台压缩机共同用一个油别离器。2、填料式油别离器填料式油别离器的构造如图2所示。在钢板卷焊而成的筒体内装设填料层,填料层上下用二块多孔钢板固定。填料可以是陶瓷杯,金属切屑或金属丝网,以金属丝网效果最正确。当带油的制冷剂蒸气进入筒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