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品读《道不尽的论语》有感品读《道不尽的论语》有感XX省陇南市XX县区固城乡初级中学杨伟与《论语》邂逅,源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及“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更源于“百日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学生一起读着《论语十则》,投身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论文的写作以及师生读书活动,我爱上了《论语》。这样一本好书,它沁人心脾,读着的感觉,如同品尝一壶清冽迷人的美酒,韵味无穷,慰藉心灵。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灿若星河的文化史中,《论语》无疑是一部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它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经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教育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和活动中了。所以,要想对我国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论语》实必列为必读书之一。让我们走进《论语》,也做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跨越这千古的沧桑,去静静谛听孔子的真知灼见,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濯洗,让自己变得清纯、有温度。孔夫子的人生轨迹和智慧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有许多启迪意义。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汲取这种智慧,来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价值。近日,有幸读了宿正伯的《道不尽的论语》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我发现,《论语》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1-的圣贤之言,它与我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在此,我将粗浅地谈谈我读《道不尽的论语》时所得的体会。《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其内容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宿正伯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在《道不尽的论语》这部著作里宿正伯以自第1页共15页己独到的见解为读者指明了读《论语》读什么,那就是(一)红尘即正道;(二)天地有大美;(三)人间有正气。接着又阐释了学孔子学什么,那就是(一)兼容并蓄,推陈出新;(二)因革损益,与时俱进;(三)直抒胸臆,实事求是;(四)躬亲实践,细处着手;(五)襟怀坦荡,自信从容。而在每一部分宿正伯都有精彩的论述。其中有一处论述深深触动了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敬老人,出外要尊重长者,谦虚谨慎且讲求信用,博有爱心且亲近仁者。这些基本功都做好了,可以让他们去学习书本知识。”行有馀力,方以学文。可见,学习具体知识,乃在学习如何做人之后。这二者并不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而是层次上的不同。在孔子看来,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教会孩子们如何做人,而后才是学习具体的生存技能和书本知识。这样的道理,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什么现代中国的年轻一代中,会有很多人生活于迷茫、困惑之中,有很多人性格偏激、暴戾,又有很多人面对挫折、失意时无法自我调整、适应,甚而走上堕落、毁灭、报复社会之路。根源就在于教育的方向存在问题。在每个人漫长的一生中,遭遇、经历、环境都在不停变化,他们所学的知识可能有用武之地,也可能无用武之地,只有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得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生活态度令其终生受益。因此,对一个人而言,尽管健康的人格和必要的生存技能都是必需的,但内心的修为、处事的艺术、优秀的品质却应是第一位的。与之相适应,教育亦当以培养健康人格为首要目的。反观我们的现代教育和社会风尚,中小学以升学为目的,大学以出国、就业为目的,就是缺乏以学会做人为目的的教育,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长大后在挫折、失败和残酷的竞争面前又怎能不痛苦、失落呢。稍加诱惑,又怎能不走向腐化堕落呢。所第2页共15页以,学习书本知识,永远都不能是教育的最初出发点。在它之前,还有更为重要的东西。在孔子的时代,学习如何做人,可能就是入孝出悌、谨信仁爱。在今天的时代,除孝悌仁爱之外,爱国、责任、宽容、良知、自信、坚强等,都应是健康人格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