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考纲考点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技术。(2)从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转变。(3)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4)“工商食官”与“抑商”政策。素养解读时空观念中国早期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的石器锄耕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技术;土地制度经历了夏商周的井田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制等。历史解释农业生产组织经历了早期集体耕作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个体耕作,随着铁犁牛耕技术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封建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成为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模式;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史料实证运用考古发掘的壁画、墓葬文物、文史史料及其他考古遗存,解读印证早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唯物史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认识夏商周经济发展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对社会转型的影响。考点一先秦时期的农业经济1.耕作方式: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商周时期的“石器锄耕”,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2.土地制度(1)商周: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国有,实际上归国王所有。(2)战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成为土地兼并的根源。“相地而衰征”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时实行的一种新的土地租税制度。其内容包括:“均地分力”,即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包括公田);“与之分货”,即在“均地分力”基础上实行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制。它标志着劳役地租已转化为实物地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形成。3.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和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4.经营模式(1)集体劳动自耕农的历史地位及特点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都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考点二先秦时期的手工业经济1.经营形态(1)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产品不投放市场,主要满足官府和军队使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2)民间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产品在市场流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3)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2.发展概况(1)纺织业(2)冶金业(3)陶瓷业:原始社会的彩陶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考点三先秦时期的商业发展1.商业活动(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2)商代:职业商人产生,商业初步发展。(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4)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商业兴起,官营局面被打破,出现了许多经济实力强大的大商人和商业中心。2.商业城市: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3.商业政策: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抑商”政策开始出现。[漫画证史]牛耕的出现核心论点: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畜力代替了人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土地制度及耕作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史料史论]铁器出现的作用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核心论点:铁农具的使用,推动了农业经济区域的扩展,促进了水利工程兴修,也促进了水运交通、长途贩运的发展。[微点延伸]耕作方式与经营方式的演进核心论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及土地制度的变化,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构图解史]古代手工业信息提取:古代中国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