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时水位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思考:经历运用图描述现实世界的变化的过程。解决问题能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法、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獐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重点和难点运用有理数及其加法、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是否记得1998年的那场特大洪水吗?在报道这场特大险情时,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和水利有关的词,你们还有印象吗?如果有,说说看。(最高水位、警戒水位、平均水平、最低水位和洪峰等等)探究新知,学习新课1、为了更好地研究水位的变化与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关系,我们首先要弄清最高水位、警戒水位、平均水平、最低水位这些词的含义。下面就请各小组先进行独立阅读62页第一自然段,再集中小组的智慧把几个名词弄懂,并回答书中提到的问题,方便我们进行下一个活动。(如果把警戒水位作为0点,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最高水位应记为+1.9米,平均水位应记为-10.8米,最低水位应记为-21.9米。试一试研究一下小明记录的今年雨季流花河一周内的水位变化情况。首先,(1)大家看一下62页的第一个表,谁能说一下在看这个表格时要注意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处理不好对解题有什么影响?(第一、上周末的水位达到警戒水位,即起始位置记为0;第二、表中的“+”“-”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上升,:“-”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上升“-”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下降,如果理解错了,就会对题目的回答错误。)(2)下面我们还是在小组内把(1)—(4)这四个问题解决,对(1)、(2)两个问题首先是要估算,然后再进行精确计算,看看哪个小组的估算结果比较准确,以及他们是如何估算的。(3)在你们进行了估算之后,可以进行精确计算了,同时,完成(3)(4)问题的解答。在自己的小组里,每个人都独立进行计算,并把结果填在书上的空格里,然后,组内把答案统一。在统一答案后,在书上的空表上按一定的要求把折线统计图画出来。(4)面对这个统计图,你能看出它的优越性吗?(5)在画折线统计图时要有那些步骤?①在画折线统计图时首先要写清它是干什么用的,即它的标题,本题的标题就是“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本周的水位情况”。②如果是以某一个点为0点,必须把它交代清楚,本题就在标题上写清“以警戒水位为0点”,使看图的人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③在折线统计图中,横线和竖线的单位必须要写清楚,使其他人能正确使用这个统计图。④由于统计图所涉及的内容各不相同,统计图的大小也有限制,因此单位长度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本题中,由于以警戒水位为0点,每次上升或下降的幅度不是很大,所以在这个表中,可以以0.2作为一个单位长度使折线图既太靠上,也不太靠下,有明显的上升和下降的幅度,能清楚地看出水位的变化情况。⑤所选取的最高点应该比实际的最高值要高一些,否则,就会出现冒出去的现象,使人不能真正看到最高值究竟是多少,失去了画图的意义。随堂练习每个小组的成员都独立完成随堂练习,把答案写在书上。每个小组派一人作代表回答问题。归纳提炼现在请大家谈谈这堂课的感受和体会在这节课里,我们通过实例不仅看到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还复习了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对一些模糊的知识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同时,感受到小组中自我学习和集体探讨、互相帮助对我们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很有好处。课后作业课本第63页习题2.9、1.2活动与探究一串数,-,,-,,-,,-,,-,,-,……试问:(1)是第几个数?(2)第400个数是多少?结果:①是第107个分数或第115个分数。②因为,从以上规律可知:第400个数应是以20为分母的最后一个分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