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射线、线段(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程艳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第三章《图形认识初步》第二节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了解线段的中点及其倍分关系.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教材是在图形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正确识别图形和准确作图进行初步的培养,注意体现数形结合及数学语言的准确表达,为以后学习空间与图形其他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学生在小学已初步了解一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本节的第一节课中,又已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等有关基础知识,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认知水平与能力:七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直觉思维能力,能通过直观感受来认识理解几何图形,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较强,并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任教班级学生特点:我班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思维较活跃,能积极参与问题讨论,并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概括,但还不具备利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述及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2)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并会应用;(3)能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4)理解线段的中点以及线段倍分的关系.●数学思考:(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3)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通过现实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从而掌握线段公理以及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与态度:(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2)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线段问题的探究,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2)线段中点的概念以及线段倍分的关系.●教学难点:(1)探讨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2)线段中点的应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从生活背景入手,结合多媒体直观演示,并通过学生动手作图,互动研讨,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并配合由浅入深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了解线段中点及其倍分关系.四、教法学法1.教法学法:本节采用“探究——发现”模式。教师的教法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的引导,学生的学法突出探究与发现.2.课前准备:教具:教材,课件,电脑,圆规,三根长度不等的小棒;学具:教材,刻度尺,圆规.五、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教学流程环节1创设情景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生活中的一段场景:一群可爱的小狗在主人的召唤下,径直走向主人。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小狗们要选择直的路线呢??【设计意图】以学生熟知的现实生活为背景,让学生直观感受“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环节2感悟结论教师活动:介绍“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以及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点的距离: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目的地创设情景(2分钟)感悟结论(5分钟)探究方法(10分钟)思维拓展(5分钟)知识小结(2分钟)认识中点(6分钟)动手作图(10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及两点间距离的概念完成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反馈练习一(一)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连结两点的线段叫做两点间的距离.2.连结两点的线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点的距离的概念.(二)下列三个生产、生活现象:(1)用两根钉子就可以把木条定在墙上;(2)经过A地和B地架设电线,总是尽可能沿着线段AB架设;(3)把弯曲的公路改直,就能缩短路程.可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释的现象是;其余可用来解释.【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区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个性质.(三)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例子吗?【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性质的应用意识.环节3:探究方法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生活场景二,并提出问题:东东走哪条路较短呢?你是怎么比较的?学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