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标解读课程标准知识素养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1.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分析、归纳汉武帝为加强统治,在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措施,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认识其影响。2.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认识汉武帝开疆拓土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意义,认识两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知识点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一、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二、“文景之治”原因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①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表现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②文景之治”三、汉初政治统治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制汉初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由分封异姓诸侯王至分封同姓诸侯王;诸侯王实力强大,导致王国问题,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七国之乱”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1概念阐释黄老之学黄老之学始于春秋战国,兴盛于西汉,其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在社会治理中,黄老之学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其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促进了“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名师点拨汉承秦制的实质汉承秦制的实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是西汉统治者在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控制的体现。知识点二西汉的强盛一、巩固政治统治类别措施王国问题颁布“③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选官制度确立以④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监察问题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二、发展社会经济类别措施货币政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专卖制度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物价政策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工商业政策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三、思想“大一统”举措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2四、开疆拓土北击匈奴(1)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2)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张骞出使西域目的配合对匈奴的战争影响(1)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2)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北非,这就是“丝绸之路”地方治理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⑤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东南西南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概念阐释察举制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主要包括举孝廉和举贤良两种方式,其重视品行和才干,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相比于先秦时期以血缘、门第世袭的世官制,察举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思考点(教材P21)汉武帝为什么要建立刺史监察制度?提示郡国并行制使地方诸侯势力强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为此,汉武帝建立刺史监察制度。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其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知识辨析“推恩令”“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管辖。由此以来,王国越分越小。“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分封制,它只是分割了封国的领地,从而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知识拓展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汉初的黄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