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晏子使楚》目标预设1、了解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2、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和个性化语言。3、掌握文言词、句等方面的一些特点。教学重难点:1、文言词句2、分析人物形象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先学后教”、“不疑不教”的思想。预习导学利用一节早读课,顺畅地朗读课文,并对照注释口头翻译。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今天上新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春秋后期,有一位著名的外交家。有一次,他被齐王派去出使楚国,“他”的名字叫什么?(学生回答:晏子),因为小学时学过,就请一生把故事讲下去。一生讲完后,大家纠正他讲错的地方。提问:1、晏子是何国人?原名叫什么?“子”在古代是什么意思?(答案:齐国人。晏婴。“子”是古代对男子的一种尊称。)2、“晏子使楚”作何解?(晏婴受齐王派遣出使到楚国。)3、晏子出使到楚国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完成任务?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解决齐楚两国的争端。晏子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故事充分说明了晏婴是一个机智善辩、勇敢的政治、外交家。)4、学生读注释①,掌握有关文学常识。二、独立学习,找出疑问同学们,不少老人撑着拐杖走路,拐杖的作用是什么?下面我们自学这篇课文,就要像一位老人拄着拐杖走路,那么,这个拐杖是什么?(一是注释,二是词典,三是已学知识。)用10分钟,读准读懂这篇课文。现在请学生提问,大家帮助解决。请同学们作好记录。三、合作学习通译课文1、集体朗诵课文,并纠正读错之处。2、四人为一组,语文基础较差的口头翻译,其余同学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做上记号,交由班级集体研究解决。四、全班讨论,解决疑问1、全班齐读。2、各组质疑,全班讨论解疑。3、自读课文,复习巩固。五、当堂检测,检查效果(一学生上黑板,其余做在检测本上)1、解释下列实词(50分)①使(出使)②习(熟练)③辞(言辞)④方(将要)⑤坐(犯罪)⑥赐(设宴、招待)⑦诣(到……去)⑧固(本来)⑨徒(只)⑩病(辱)2、翻译(50分)①吏二缚一人诣王。(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完成后,先批黑板上的,然后互批)六、布置作业,复习巩固完成《当堂反馈》本课作业。教后反思:第二课时一、背书比赛当堂分晓前一节课我们疏通了《晏子使楚》这篇课文的大意,现在进行一次背课文的比赛,要求用10分钟时间背出第二段。(十分钟后,要求背出的举手,统计背出的人数。然后让学生当堂背诵,教师给予表扬;未背出的课后加工,当天完成。)二、评讲作业《当堂反馈》要求学生注意自己做错的题目,为下面测试作准备。三、当堂检测检查效果(测验本)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12分)①缚者曷为者也(何)②圣人非所与煕也(嬉)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义(16分)①何坐(古义:犯罪,犯……罪;今义:表示人的动作)②其实(古义:它们的果实;今义:实际上)3、指出下列“之”的用法(32分)①楚王闻之(代词,指代晏子将要出使楚国这个消息)②吾欲辱之(代词,指晏婴)③婴闻之(代词,这样的事)④楚之水土(助词,的)4、译句(注意句式。40分)①谓左右曰②晏婴,齐之习辞者也。③何为者也?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⑤圣人非所与煕也。(10分钟后,当场评讲,学生互相打分,然后交由本人订正)四、圈点评注,复习巩固1、经过两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课文中将自己学习中碰到的难点作一记录。2、独立完成“探究·练习”有关内容。五、课后彩排,加深理解。要求按学习小组为单位,彩排《晏子使楚》,下堂新课前,用抽签的形式到讲台上演出。教后反思诵读欣赏革命烈士诗二首(一课时)目标预设1、学习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2、理解两首诗艺术上的不同风格。3、提高诗歌朗读和欣赏的水平。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搜集革命烈士的诗歌2-3首。2、网上下载渣滓洞图片。教学方法以朗读为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培养欣赏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幅什么图片?(出示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图片)你知道渣滓洞集中营的一些情况吗?(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