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第111-115页。本课作者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此文是其根据现代学术发展和个人经验而写的,号召学生在自然科学求知上,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才能有所突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运用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格物致知、袖手旁观、四书这些词语,了解“格物致知”、“四书”的出处。2.熟悉、了解议论文阅读的理论知识。3.复习举例论证及论述过程中设问句的作用,及找出道理论证的段落,体会道理论证。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体会作者论述的目的。2.自读、自学运用字词,教师检查并深化。3.老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阐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观点的。4.从对此篇文章的学习中谈感想、启发,如对“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但在研究工作中拿主意时,不知所措”发表感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此篇课文学习中,让学生体悟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2.对自身的求知,具有端正的态度,探索要有想象力、有计划。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理解此篇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论点的。2.通过对此篇文章的学习,谈感想、启发,如对“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但在研究工作中拿主意时,不知所措”发表感想。3.联系自己的实际(如综合性学习中、生物劳技课中的经历),讨论在“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有想象力、有计划。难点1.理解第三段“传统教育目的”的阐述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2.对王阳明“格物看竹”例子的理解。教学突破小组合作搜集关于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差异的资料,讨论后,对此发表感想。结合自己读书求知的经验,小组讨论“研究人文科学”、“在个人行动上”如何重视实验精神。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作者生平介绍,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差异方面的资料;收集学生在其他课程或语文课程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便于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讨论。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通读课文;课前思考自己在课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准备课堂发言。教学步骤(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1.从学生日常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谈起,导入新课。2.检查生字词的预习。3.指导学生讨论学习本文。4.从本文谈开,引导学生谈自身学习求知等。学生活动1.听导语过程中,回想自己是否有这样的感受。2.生字词的练习。3.在讨论中学习本文。4.对自身求知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正确看待“格物致知”的两方面意义。一、以问题导入新课并检查预习(约分钟)二、组织讨论,说出文章观点及其论证方法(约分钟)三、从本文谈开,结合自身体会讨论求知(约分钟)本课总结这是一篇很精彩的漫谈式论说文,在各方面都体现了这类议论文的特色。这篇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出发,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板书设计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学生结合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谈谈遇到问题的感受并对此发表感想,是能从这篇文章学习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因此,课前,教师要让学生想想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准备。再把问题扩大化,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而延伸到整个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差异的对比上,视野会更宽广,因此,让学生对此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也是很好的一个拓展活动。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1.请给下面加粗字词注音。肇()事者彷()徨()答案与提示:zhàopanghuáng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格物致知袖手旁观四书3.“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答案与提示:“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