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四首教案一、文章资讯《渔家傲》范伸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孤贫,能刻苦自学。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仁宗宝元三年(1040),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掌管边防军事的副长官),对巩固边防颇有贡献。康定元年(1043)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推行政治革新,因保守势力反抗而失败,被贬为地方官。后死于赴颍州途中。谥“文正”。范仲淹诗、文、词都有成就,语言简练,风格豪迈。诗歌创作继承了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传统,给以后的诗文革新运动开了先河,有《范文正公集》。《浣溪沙》晏殊,字同叔,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州(今江西临川)人。景德初年,他刚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仁宗庆历中,晏殊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为官清廉,秉直从政。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晏殊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约,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他的名作《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来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晏殊曾多次担任参知政事,兼枢密使,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官位显赫。晏殊经常在家中招待客人,宴席之间总伴随着歌声、乐声,因此晏殊的作品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于是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此诗表达了对亲人、友人的美好祝愿,也体现了诗人的超脱与旷达。《诉衷情》陆游描绘了当年踌躇满志戍守边关,于今却鬓发早已斑白,胡敌未灭,自己只能在山阴闲居境况。倾诉奔赴抗敌前线,报效祖国,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有志向难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抒发对不能收复中原的遗憾,对南宋王朝的失望和对闲居为民的无奈郁愤情怀。二、课文学习《渔家傲》㈠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㈡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三、学习《渔家傲》: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3、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4、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