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调动原有知识,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法与探究法,培养学生理解文意和品味月夜的意境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疏通文意。2.通过背景介绍与分析月夜美景,感受作者特殊的心境。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课前准备:ppt课件、学生预习及朗诵五、教学过程1.导入:有一位名家为人正直,他一生频遭贬谪,仍不忘报国之心。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时,写下了不朽名作——《赤壁赋》。这位名家是?(苏轼)(设计意图:导入——通过学生熟知名作引入,使学生对苏轼有历经挫折,不忘报国的印象。)2.识名家:苏轼3.朗读课文,体会文意:(1)老师范读,让学生注意语速、停顿以及感情的投入。(2)学生齐读,老师评点。(设计意图:朗读:老师配乐范读,更具感染力,让学生体会朗读的语速。)4.以旧识,学新知:根据老师给出的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以及过去学过的知识,以小组形式疏通文意。(设计意图:以旧识,学新知:通过联系课文前后句意,联系已有知识,疏通文意。)重点字词:念、相与、空明、闲人、遂、寻、盖、但、耳、欣然5.品细节,悟真情:(1)文中除“月色入户”,再无写月。你同意这个说法吗?(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月下庭院景色美)(2)自古文人墨客好赏月,你能说出关于月亮的诗句吗?(用学生学过的诗句体会古人写月的心境)(3)根据苏轼行踪,他的心境是否有变化呢?谈谈你的理解。〔设计意图:品细节,悟真情:主要抓住月亮、作者行踪及写作背景,品悟苏轼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分析古人写月的心境,体会苏轼的心情。)〕6.知背景,会心境:通过介绍苏轼“三起三落”的经历,引入被贬黄州的背景,以此引导学生理解苏轼的心境。7.品细节,悟真情:苏轼是否能够真正“闲”下来呢?苏轼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为有闲适心情欣赏美丽月夜景色而欣喜,另一方面则带有自嘲的心理,为被贬不能实现自己抱负感到悲凉心境。8.理思緒,懂心境苏轼心情是复杂的,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都融于行踪与绘景之中。(设计意图:理思緒,懂心境:帮助学生整理苏轼的心情变化。)9.寻踪迹,巧记忆(当堂背诵)(设计意图:寻踪迹,巧记忆:学生可根据板书中主要脉络记忆。)10.布置作业六、板书设计:悟真情:欣然不能实现抱负的悲凉心境(抒发感叹)落寞悠闲闲适、孤寂、思乡(月下美景)教研员点评:本教学设计有几大亮点:1.设计全面,容量较大。由字词的落实到文意的理解,由悟真情到巧记忆,较全面的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2.巧介背景,品悟作者。不是为介绍背景而介绍背景,而是在最恰当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而介绍背景。3.抓住句子,理解文意。设计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对月亮的描写的句子,结合作者行踪及写作背景,品悟苏轼表达的情感,进而体会“闲”的真正含义。4.设计通过层层深入的“读”,带领学生由表及里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