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记行》十七课《阿里山记行》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学习课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2、能力目标:理解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心脏强烈的爱国之情。教学重难点:1、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学习课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2、理解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一)情景导入:学生搜集有关阿里山的资料或风光图片,在班上交流。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东面靠近台湾最高峰玉山。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阿里山列为台湾风景区之一,美景纷呈早为人所知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之伟大”的说法。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里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二)明确目标:学生齐读教学目标,教师明确学习的重难点。了解阿里山二、设疑探究精讲点拨(一)检测预习:熟读课文思考1、什么是移步换景的写法?2、作者是怎样采用移步换景法来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的?(二)问题导学:1、交流:作者是怎样采用移步换景法来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的?2、读课文,品味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美的体会。(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点拨:(1)、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2)、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思考问题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思考问题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3)、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三、达标训练当堂反馈《优佳学案》P74阅读鉴赏与拓展:8-11练习、巩固四、小结提升、拓展延伸1.小结提升: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小结、概括板书设计《阿里山纪行》吴功正一、深山水潭二、原始林区三、曲径青苔移步换景四、木桧林海五、神木巨创教学反思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这个环节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熟悉文本,并通过自己做导游来感受作者写游记的方法:移步换景。应该说,课堂上,同桌间的演练饶有兴趣,两位学生的导游词解说的很出色,表演的也很老练。这种角色效应,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点燃智慧的火花,能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中自然流淌,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从而使课堂真正属于了学生,课堂也真正地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