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项目设计内容备注课时第1课时课型课文教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检查拼音。2、了解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3.学习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运用课件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介绍作者和“记”这种文体。2、在老师的示范下朗读课文,并熟读课文。3、解释词义,并翻译全文。4,分析全文,探讨写景抒情的方法和技巧,重点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与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重点学习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手段方法1、运用课件检查预习情况,巩固生字。2、运用图片展示,加深对作品和作者的直观印象。3、通过提示和引导,掌握写景抒情的方法。。4、通过探讨、归纳,逐层深入掌握写景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导入课题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当地方官时,为了排遣心中郁闷,便纵情山水,写了很多山水游记,把自己的郁闷失意全寄托在里面,其中《小石潭记》较出名。(展示课题)1、听老师导入课文。2、做笔记。承前启后,以旧促新检查预习1、这是篇讲读课文,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下面我们检查预习情况。(展示课件)字词: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俶尔()翕忽()参差()寂寥()悄怆()幽邃()1、依照课件先单独回答,再集体朗读生字词。1、督促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巩固基础知识。2、让学生从音、形、义三方面把握字词。释题作品和作者1、记:古代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往往通过记人、记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2,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3、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1、抄写课件展示的内容,了解“记”这种文体,《永州八记》和作者。2、齐读课件中展示的内容。3、听老师讲解、进一步了解柳宗元。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引出对课文重点的关注。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整体感知一、让学生朗读课文。二、展示课件与学生完成下面1,2、3、4点1、让学生解释词义,并翻译全文。2、与学生共同概括每段的段意,并归纳中心。3、提示学生掌握写景抒情的方法,并和学生一起理解作者的情感。4,强调根据课堂讲解,完成课后练习。(强调写在作业本上)1、朗读课文2、解释词义,并翻译全文。3、与老师一起概括每段的段意。4、与老师共同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并理解作者的情感。5、课后完成课文后的表格。1、意在培养学生对文言词的理解能力和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2、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设计提问方式,难度要合适。3、培养学生概括文章段意,中心和的能力。4培养学生掌握写景抒情的方法。重点研习展示课件一、朗读课文第一段,讨论下列问题: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1、与老师共同分析。2、从课文中按要求找动词,并与老师一起分析。由浅入深,掌握课文重点。2、本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用了什么写法?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移步换景〕二、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