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案例1、教材分析: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祖母亡故、父亲交卸了差事,在如此困顿的情况下,养家的重担逼迫父亲急于谋差事。一方面急于谋事,一方面为儿子送行,挣扎中爱子之心尽显。一路送行,一路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儿子几度落泪。看看父亲爱子的方式,对父爱的感知会更深一层。“背影”,为了儿子而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人们歌颂父亲一般采用正面来写父亲如山的高大形象,这篇课文却宕开一笔去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特别是浓墨重彩写了父亲的背影。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伤、父爱的真挚等都通过背影恰当地显示出来。背影,犹如电光火石,一下子照亮了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照见了他的灵魂。2、学生分析:现在的孩子,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平时被长辈娇惯、宠爱,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贴、关心他人,认为别人对他们的爱是理所当然,不知道感恩。因而通过背影这篇文章,给这些不谙父母之爱的孩子补补课,很有必要。另外,初中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要求是以记叙文为主,基本要求故事写得生动,人物形象突出,会通过细节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但是,目前大部分学生,由于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写作内容单薄,缺少细节,容易犯假大空的毛病,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把握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征,学习从独特视角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内容。2、把握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征,学习从独特视角刻画人物的方法。3、体会文中真挚的父子之情,感受父爱的伟大,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课时:1课时导入新课:师: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我颇为欣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儿子眼中的父亲: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触吗?生1:儿子对爸爸的看法随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是他思想逐渐成熟的历程。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师:确实如此,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就来走近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感情的聚焦点,来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讲授新课:一、感知课文(学生默读课文)师: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能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生1: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这件事。生2:我知道作者那时候的家境很不好,还有父亲很疼爱我。生3: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很感人。生4:我觉得儿子首先对父亲不太理解,后来才懂得了。生5:我觉得文章的语言很朴实,但很感人。生6:文章总共提到了三次背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情。师:哪三次背影,你能给我们找出来吗?生7: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生8:我补充,应该有四次,第四次是最后,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师:对,你看书更仔细。那谁能告诉我们作者大致思路是怎样的呢?生9:我认为,作者是按照回忆背影——刻画背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