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6.2城市的区位因素(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资源、交通等经济因素以及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2.结合课文插图来理解城市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能举例说明沿河分布城市的几种区位类型。能力目标:1.正确理解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2.能够运用所结合文字或图像资料,结合区位因素,综合分析某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变化。德育目标:1.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结合当地实例让学生理解城市的形成原因。2.影响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学会用马列主义的发展观来看问题。●教学重点1.地形、气候、河流对城市形成和分布的影响。2.自然资源、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3.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教学难点1.自然条件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发生的。2.城市临河分布的原因。3.伊斯兰堡、堪培拉、巴西利亚等城为何建都于荒原。●教学方法采用个案分析法对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地理要素和经济、社会因素逐一进行分析、讲解;对于地形、河流两大自然要素,教师运用讲画同步教学法,在黑板上绘出“我国三级阶梯的轮廓图”“长江水系及主要城市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综合、全面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课本图6.7、图6.11、图6.12《中国政区》填充图《中国交通图》或投影片用心爱心专心《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世界政区图》●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聚落,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人类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一般来说,城市是从乡村发展,演变来的。但是世界上为什么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个城市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是建在那里?这就是我们这两课内容要解决的问题。第二节、第三节城市的区位因素(板书)(引导)关于“区位”的概念我们在第五单元学过,先来复习一下(学生回答,教师纠正、归纳),指出“城市区位”也包含两层含义,并进行板书:区位——城市区位承转:我们这节课先来分析一下自然地理因素是如何来影响城市的区位的。一、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地理因素(板书)用投影仪打出课本图6.7“世界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地区分布示意”,让学生阅读图例,提出思考问题:这些地区为什么大城市特别多,而城市分布又比较密集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纠正、归纳)这些地区大城市较多,而且分布也比较密集,从自然条件来分析,处于气候适宜、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再加上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历史悠久等因素,所以就导致了人口集中(或人口密度大)、城市分布也比较密集。可见,自然条件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发生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城市区位(板书)过渡:下面我们先来看地形因素是怎样影响城市区位的。1.地形与城市区位(板书)功底较好的教师,讲这一问题可采用讲画同步教学法,即在黑板上先画出中国政区的轮廓,然后再让一学生用彩色粉笔标出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这样也可以复习初中地理的有关内容),随后让学生结合课文中图6.6分析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在地形的三级阶梯上的分布状况。这一步教师也可使用《中国政区》填充图或用投影片显示课本图6.6来做(究竟哪一种用心爱心专心城市的位置(板书)城市的分布效果好,须在教学中实践便知)。得出结论:我国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形的第三级阶梯上(占全国的2/3)。再结合课本图6.7说明,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也位于平原地区(举例说明)。(1)平原——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板书)(提问)为什么世界上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学生活动、教师归纳)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人口集中,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提问)巴西的城市为何大多分布在南部的巴西高原上,而北部的亚马孙平原上却很少呢?(学生活动,教师绘简图轮廓扼要说明巴西的地形、气候状况)巴西北部有赤道穿过,地处热带地区,气候潮湿、闷热,不适合人类居住,而南部高原地区气候较温和,干湿状况良好,所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