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政治《树立法治观念》备课与教学提示-苏教版课堂导入:师:回忆上节课接触到的山杠爷,好心却落得被捕的下场,从山杠爷的身上,我们懂得树立法治观念显得至关紧要。树立法治观念(板书)学生代表朗读课本P80案例后,探究:●分析不法少年、王某表哥及王某三人行为的不当之处。不法少年:勒索他人钱财是违法行为,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所有权。王某表哥:没有用法律武器维护表妹的权利。王某:王某没有及时对表哥的违法行为进行劝阻。●三人行为的共同点是什么?生:缺乏法治观念?进而质疑:联系案例,阅读课本P80—81,思考为什么要树立法治观念?如何树立法治观念?一、为什么要树立法治观念?(板书)1.树立法治观念是文明社会对公民最起码的要求。(联系谚语:“有毒的药不能吃,违法的是不能做”。)2.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联系上一节课中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进行点拨、说明。)3.只有人人树立法治观念,养成守法习惯,善于用法维权,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才能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学生代表回答,同时引导学生在课本中作出标记,并对应写出问题。)二、如何树立法治观念?(树立法治观念的要求)也就是要树立严格遵守法律,以及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的观念。(学生代表回答,同时引导学生在课本中作出标记。)教师声情并茂地介绍课本P81案例后,请学生探究:●肖某有哪些失误?(1)不应随意答应老板拍摄婚纱照的要求。(2)与别人签订协议时,没有阅读、了解协议的具体内容。(3)权利遭受侵犯后,不应通过出走选择逃避。(学生回答,教师点拨、简评、归纳。)●肖某母亲代女儿打官司能胜诉吗?请说明理由。提示:此处学生讨论的结果无非两种情况。一是认为不能胜诉,因为肖某已经与对方签订协议,即合同;一是认为能胜诉,因为肖某是未成年人,且这类理由会居多数。但必须明确这一理由是不充分的,为突破这一难点,应变按部就班地“教教材”为灵活“用教材”,请学生讲课本暂翻到P88页,借助中间的“知识链接”加以突破。扣住肖某15周岁,属于我国法律上规定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从事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而拍摄婚纱照这一行为显然与其年龄、智力特征不相符合,属于无效行为。●从案例中可见,肖某的合法权利受到社会上的摄影机构侵犯,母亲及时拿起法律武器与维护她的合法权利,而她自身却选择了逃避。据此请同学们思考:要是我们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需要哪些努力呢?生: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给予特殊的保护,但未成年人自己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努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引导学生在课本中作出标记,并对应写出问题。)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若我们的合法权益遭受不法行为的侵害,我们也象案例中的肖某一样,采取忍气吞声的做法,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呢?生:助长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师:那么我们换种方法,请人对侵权者报复又可能会有什么后果呢?生:触犯法律,遭受法律的制裁。师:那么,从上面的情境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教训呢?生: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既不能忍气吞声、息事宁人,也不能采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要敢于挺身而出,寻求法律的保护,依靠法律阻止和制裁非法行为。(引导学生在课本中作出标记。)师:因此,在此老师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的合法权利遭受侵犯,一定要理智战胜情感,及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我国有两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同学们知道吗?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课后实践:●查找下面的网址和电话(提示学生借助)◇中国青少年维权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地有关青少年维权的网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地有关青少年维权的热线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结:通过上面的案例分析与情境探究,使我们懂得要勇于用法维权。三、勇于用法维权(板书)学生阅读课本P82案例后,模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