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虎教材分析《华南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是诗人牛汉于“十年动乱”期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时创作的,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教学设计教学本首诗,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交流体验,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及感情,欣赏品味关键词句;2、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的形象;3、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1、欣赏品味关键语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2、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难点: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特别是分析“华南虎”的象征意义。课前准备1、选择适合本诗的背景资料,包括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2、投影片:老虎的投影片。3、收集有关虎的成语和咏虎的诗歌。教学用时:1课时教学类型:自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虎有“万兽之王”美称,老虎的凶猛,威严之势我们是知道的,有很多众所周知跟虎有关的成语,如“狐假虎威”,“虎头蛇尾”“虎视眈眈”“虎背熊腰”从这些成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虎的威猛、高贵的气质,但我们今天要讲的这只老虎是一只失掉自由笼中虎,看看笼中的老虎又是如何威武不屈的。二、朗读课文,营造气氛1、范读(背景投影显示)(学生听读,欣赏,品味语气、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内容。)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要投入感情,这样,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领悟,进一步把握诗的内容。)三、问题探究,整体感知(投影显示)1、华南虎在诗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诗句加以说明。2、《华南虎》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它的现实意义?(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理清结构,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推荐代表交流,教师适当进行背景介绍。)明确:华南虎的象征意味,它所代表的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诗人借虎喻人,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思索: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四、赏析品味,质疑问难(投影显示)1、这只华南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文中那些诗句能表现它的个性?(再读课文,勾画出这些句子,然后归纳。)文中表现华南虎个性的诗句有:“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灰灰的水泥墙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明确:华南虎高傲不羁,虽生陷囹囵,但骨子里却涌动着威严、反抗压迫、威逼、囚禁它的人们,追求自由独立。2、试从“观众”、“铁笼”和“我”进行分析。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观众的心里?他们是怎样的人群?铁栅栏又有什么含义?学生:“观众”——叽叽喳喳,胆怯而绝望,可怜而可笑。他们用“砸”,“呵斥”,“诱惑”,“劝诱”的方式来对待高贵的华南虎,他们无聊,卑微,竟会从生活中找不到“谈资”和“好戏”而“绝望”。即使是面对华南虎的背影也会感到“胆怯”。明确:这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铁栅栏”,“铁笼”“灰灰的水泥墙壁”,是人类制造出来的阴影色彩,冰冷无情。也是象征着人类无知的囚禁。提问:文中作为同样观众的我又是怎样的人?有什么不同?我的感受是什么?学生:“我终于明白”,“我羞愧”,“我”“离开”“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这些表明我的思想和良知在觉醒。明确:“我”也和其他人一样,隔着铁栅栏来“观赏”华南虎,但是,“我”毕竟良心未泯,从老虎“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悲愤”中,“我感受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感受到现世众生的人格堕落。3、“我终于明白…….”,中“我”这时明白了什么?明确:“我”被“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沟壑”唤醒了,“我”的灵魂被追问。“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