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多普勒效应·教案示例教学目的1.了解多普勒效应这种现象.2.能运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一些物理现象.教具计算机模拟.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波源和观察者都是相对介质静止的,波源的频率和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是相同的,若波源或观察者或它们两者均相对介质运动,则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f和波源的真实频率f一般并不相同,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火车入站,笛声较高,火车出站,笛声较低,就是这种现象.●进行新课【板书】第八节多普勒效应一、多普勒效应.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分三种情况来讨论多普勒效应.设波速为v,观察者运动速度为v人,波源运动速度为v源,均以介质为参照系.【板书】二、多普勒效应成因.【板书】设波速v=100m/s,波源频率f=100Hz,则周期T=0.01s,λ=vT=1m.在波源,观察者若相对介质静止时,则在t=1s里有100个波传到观察者A位置(因为在一个周期内波向前传一个波长),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与波源频率相同.当波源不动,观察者以v人=10m/s的速度向波源运动,则在t=1s里,观察者从A到B位置.(课本图10-36)感受到的波为:n=(v+v人)·t=(100+10)×1=110个,这样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f'=110Hz)就比波源的频率(f=100Hz)要高.如果观察者是远离波源运动,则在t=1s里,观察者从A到C位置,感受到的波的个数为:h=(v-v人)t=(100-10)×1=90个,这样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f'=90Hz)就比波源的频率(f=100Hz)要低.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如果观察者远离波源的运动速度v人=100m/s和v人>100m/s,那么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如何?他感觉到波源的位置有无变化?【板书】设观察者在A位置不动,波源以v源=10m/s的速度向观察者运动,此时相对观察者来说波速为:v+v源=100+10=110m/s,因此观察者在t=1s里感受到的波有110个,所以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f'=110Hz)比波源的频率(f=100Hz)要高,课本图10-37所示.要注意的是,在波源运动过程中,波速实际上并没有改变,但在相同的距离中却多了10个完整的波,这是波在介质中被均匀挤压,使之波长变短了的缘故,如图10-26所示.同理,如果波源远离观察者,则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就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会比波源的频率要低.【板书】3.波源、观察者同时相对介质运动.可思考讨论一下.(多普勒效应将更加明显)●作业复习本节内容.参考题1.关于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的干涉引起的B.多普勒效应说明波源的频率发生改变C.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而产生的D.只有声波才可以产生多普勒效应2.当火车进站鸣笛时,我们可听到的声调:[]A.越来越高B.不高C.越来越低沉D.不知声速和火车车速,不能判断*3.当火车驶近时,观察者觉得它的汽笛的基音比驶去时高一个音(即频率高到9/8倍),设声速为v=340m/s,求火车速率.说明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将增大;如果二者相互远离,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将减小.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郎荣福王维群*七、驻波·教案示例教学目的1.知道驻波现象及什么是波节、波腹,驻波是一种特殊的干涉现象.2.理解驻波的形成过程,理解驻波与行波的区别,理解空气柱共鸣的条件.教具驻波演示仪、投影仪、水槽、音叉、玻璃管.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一列波在向前传播的途中遇到障碍物或者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如果反射波和原来向前传播的波相互叠加,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进行新课【板书】*第七节驻波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一、驻波【演示】如课本图10-31所示,把弦线的一端A固定在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振针上,另一端跨过定滑轮拴一个砝码盘,盘上放砝码,将弦线拉平.在靠近定滑轮的B处,用一个尖劈把弦线支起来.接通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振针振动时,有一列波向定滑轮的一侧传播,并在B处发生反射.改变尖劈的位置,来调节AB的长度,当尖劈调到某适当位置时,可以看到,弦线会分段振动起来.仔细观察这时弦线振动情况(课本10-32),可以看到:【板书】1.波节——弦线上有些点始终是静止不动的,这些点叫做波节.波腹——在波节和波节之间的那段弦线上,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