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七年级语文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精品教学设计 苏教版教材VIP免费

七年级语文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精品教学设计 苏教版教材_第1页
1/2
七年级语文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精品教学设计 苏教版教材_第2页
2/2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自读导言]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我”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独辟蹊径,很富有思辨色彩。教师应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创新思维。自读要求1.根据书下注释并利用工具书解决有关字词问题。2.认真读几遍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3.结合“自读提示”和课后习题,理解下面的问题:①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②作者的观点是什么?③完成课后习题。4.完成相关迁移训练。学习重点1.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2.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解说:确定自读要求的目的在于:一是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如何及时处理文中传递出的现有信息,从而克服学习中常常犯有的“舍近求远”的毛病。而学习重点的凸现旨在诱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深入思考。)[自读程序]1.初读课文。①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约翰②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注意加点词的意思)。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一事无成持之以恒推敲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2.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①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②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③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3.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解说:自读程序分三步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在帮助解释“推敲”一词时可涉及到相关典故;在解释“锲而不舍”时可涉及到荀子的有关名言。划分本文结构可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战演习”。本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适时适度点拨。课后练习一、二应指导学生主要从文中找答案,应鼓励学生多开辟回答途径。迁移训练旨在让学生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自读点拨]1.关于“推敲”的典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2.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关于本文结构:应注意下面的两点:第一,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过渡作用;第二,末段在全文中的总结作用。4.关于本文的开头:可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为后面“放矢”和“树的”;与《谈骨气》开头的开门见山作比较。5.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要点: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段落和一道习题:第7自然段和第14自然段(末段);习题二。6.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精品教学设计 苏教版教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