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本教学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P47-P49)一、学生情况分析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换的过渡期,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和剖析还是会习惯性地关注表面的直接的关系,所以要更注重引导思维。初二学生虽然以前没有学过物理,但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过热胀冷缩的现象可以作为本节课的前知识储备,也有日常对温度的实际感知作为学习基础,前面学习过刻度尺的使用,使学生有了一定的规范使用工具的意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温度计的原理并能迁移;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能识别体温计和寒暑表。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通过动手实验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环环相扣的发问式引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说出温度计的原理并能迁移;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教学难点:温度计的刻度方法。三、教学模式及方法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讲授法、实验法、演示法等基本方法组合。四、实验器材与器具自制温度计一支、实验室温度计若干、体温计一支、寒暑表一支、烧杯三个,纸杯若干。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堂引入1、实验引入展示讲台上放好的三杯水(冷、温、热各一杯),请两名同学上台,让一名同学将手放在第一个装有冷水的杯子里,另一名再放入第三个装有热水的杯子里,然后两名同学同时放入第二个杯子里。问1:告诉大家你感觉到第二个杯子中水是冷水还是热水?问2:他们谁的感觉是正确的呢?归纳:同一杯水的冷热程度应该是一样的,而我们的感觉会受到各种影响使我们感受不同,说明凭感觉是不可靠的。为了更准确的认识世界我们规定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并发明了测量温度的工具。(板书)一名同学将手放在第一个杯子里,另一名再放入第三个杯子里,然后两名同学同时放入第二个杯子里。学生1:热的学生2:冷的(矛盾)学生无法用已有知识回答聆听记下笔记新课教学2、自制温度计教师一边展示一边简单介绍自制温度计的结构材料及制作过程。教师演示:将自制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放入冷水中。提示观察点——液柱的变化。问1:为什么液柱会变化?一般情况下固、液、气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其中的液体遇到热水膨胀,使液柱上升,遇到冷水收缩液柱就下降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液柱的上升下降比较两杯水的温度。提醒:“胀“不要写错了,不是如潮水上下涨高或像皮筋左右张大,是像气球一样整体胀大。3、实验室温度计提出质疑:自制温度计虽然能够比较这两杯水的温度但存在不足。比如笨重不聆听并观察学生观察液柱的变化。学生思考并能够利用已有知识回答是因为液体的热胀冷缩。聆听动手写一遍“热胀冷缩”聆听并思考易保存携带,不能读数,试用不广泛,不能量产,等等。问1: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改进,怎么改进?(自问自答)将装液体的瓶身设计得更小巧,让吸管更细和用热胀冷缩更明显的液体都能使液柱变化更明显,要读数就要规定大小标上刻度。这些在我们想到之前就被很多人想到过并不断实践和改进形成了大家手里的标准的温度计。(将观察点转向实验室温度计。)问2:观察一支标准的温度计由哪些组成?问3:这里的温度的单位是什么?你们这支温度计的量程是多少到多少?提醒℃表示摄氏温并纠正学生的读法,-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问4:那多冷才是零下呢?我们怎么规定的0℃和100℃的呢?1℃又是怎么规定的?(通过预习课本找答案。)w让学生阅读小资料,感受自然界的一些温度,其中有些空要补充。压力锅中最高120℃。我国的最高气温在新疆吐鲁番达到过49.60℃,最低气温在黑龙江漠河达到过-52.30℃。而我们毕节市最低-5℃最高30℃左右。我们人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4、温度计的使用教师布置自主学习任务:3分钟阅读P49页温度计的使用。教师在ppt上展示下问题: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看温度计的什么?为什么?a)使用温度计时要怎么放?读数时有哪些要注意的?最后教师总结并板书。看老师用自制温度计讲解改进方法。学生观察实验室温度计的结构并回答:内径很细的玻璃管、玻璃泡、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