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市月塘中学九年级物理《11.5机械效率》教案苏科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并会用有关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动滑轮的活动,明确使用机械要做额外功。通过实例讨论,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机械效率反映的是机械做功的性能,即使用机械的效益高低,能量利用率的高低,通过探究活动,对节约能源的认识有新的拓展,明确提高机械效率是现代化生产设备研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学重点】机械效率的理解【教学难点】机械效率公式的灵活运用.【教材分析】1.有关机械的三种功(1)有用功。所谓有用功,就是对人们有用的那部分功。那么什么是对人们有用的功?对此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能搞清楚的。一般说有用功是使用机械过程中为了达到人们的目的,所需要做的功。如:我们用动滑轮将货物从一楼提到二楼,把货物提上去是目的。提货物上楼的过程中,货物重乘以楼高所做的功W=Gh,就是有用功。再如图11-36所示利用滑轮组将一辆汽车水平向左移动了一段距离s,要拉动汽车,必须克服地面与汽车间的摩擦力f,为了实现移动汽车的目的,克服这一摩擦力做的功W=fs就是有用的。所以判断有用功,首先要看人们使用机械来达到什么目的。(2)额外功。所谓额外功,就是人们使用机械时,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额外做的那部分功。如上面所举例子,将货物从一楼提到二楼,把货物提上去,就得将动滑轮也提上去,人对动滑轮所做的功尽管不是我们的目的,但不得不做,因此动滑轮重乘以楼高所做功W’=G动h,是额外的。使用动滑轮时不可避免地要克服滑轮内部之间的摩擦做功,克服机械的自重及摩擦(因使用机械而产生)等因素做的功都是额外功。再如图11-15所示的装置中,使用滑轮组将汽车水平拉动。为了拉动汽车,我们势必也得将动滑轮水平拉动,则拉动动滑轮时克服滑轮摩擦所做的功就是额外功。(3)总功。总功是在使用机械时才会出现的概念,也就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实际做的功。如图11-36所示,我们使用滑轮组移动汽车,就要在绳端用力拉,我们用的拉力与绳端所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就是我们对滑轮组做的功,这个功我们总功包括有用功和额外功,也说是有用功、额外功都来自于总功,即W总=W有+W额。2.机械效率——机械做功性能的重要指标在使用机械时,我们需要一定量的有用功,由于不可避免地存在摩擦和机械自重等原因,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额外功是我们不需要的,为做有用功而白白浪费人力和物力,应尽量减少它。使用不同的机械完成相同的有用功。做额外功越少的机械越好,或者说,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越好。为了表示总功中有多少功被有效利用,物理上引入了机械效率的概念。机械效率的定义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在实际情况中,必然要做额外功,即W额≠0,所以η总小于100%。理解这一点,关键是把握额外功不可避免。例如,怎么把1吨水送到高处的水槽,简单方法是人用水桶一桶一桶提上去,水送上去了,但每次都要把桶也提上去(我们不可能直接捧着水上去),克服水桶所受重力做的功就是额外功。虽然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设法减小的。如果用比较重的铁桶提水,做的额外功就多;若用比较轻的塑料桶提水,做的额外功就少,同样可以达到提水的目的。还有,提水时人也要上到高处,克服人所受重力做的功,也是额外功,因为人上到高处不是目的,只是为了将水提上去。换个方法,人可以不一趟一趟地上下跑,比如在高处安装一个定滑轮,两个人相互配合,一个人在下面往桶里装水,另一个人在高处接住水桶重力做额外功,但还要克服因水跟水管之间的摩擦和水泵内部的摩擦做额外功。总之,我们通过改进做功方式和改进做功的性能,可以减小额外功。人们常通过减小摩擦,减轻自重,简化结构,选用优良材料等办法来提高机械效率。但额外功不可能减小到零,所以,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都小于1,或者说小于100%.【教学程序】〖新课引入〗我们用动滑轮来提升重物,目的是什么?是提动滑轮吗〖新课进行〗活动来引入新知1.课前准备探究小组准备好以下器材:单滑轮两个、双滑轮两个、弹簧测力计、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