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研究吉林大学附属中学王恒各位三省四市的同仁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和大家探讨交流的机会,探讨现代文阅读的备考体验,下面就我个人复习这个专题的点滴经验与诸位切磋交流。一、命题趋向:近年来持续考社科类文章。原因是社会科学类论文语言内涵更加丰富,阅读难度会比自然科学论文更大,更能衡量考生的阅读水平。根据考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社科论文阅读题将出现以下特点:1.阅读文本的人文色彩、文化色彩、思辨色彩将会进一步被看重。2.对学生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将会进一步提高要求。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信息社会需要阅读的文本量太大,学生如果缺少快速阅读能力,很难成为可塑之材。新课程改革也强调要有一定阅读量。3.题型会有所变化(不是指2013年,是指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由客观题过渡到主客观题型并存,最终有可能过渡为文字表述题型。客观题的考查不会再增大难度,仍然会以“B、C”两个层级为主。命题者依然会沿袭常用的设误点进行考查。如“曲解原意”、“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强加因果”、“以偏概全”、“说法绝对”、“答非所问”、“夸大失真”等,备考时应熟记这些类型,以便解题时能“对号入座”。二、文本特点:文本都是超过1000字的社科类文章(2010年新课标卷1000字,2010年辽宁卷1078字;2011年新课标卷《诗经》1101字,2011年辽宁卷1100字;2012年新课标卷1068字,辽宁卷1149字)文本题材五花八门,没有规律可循。文本信息量大,话题对高中生而言相对陌生,且经常出现专业术语,阅读难度较大。三、问题的设置本题东三省均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学生。选择题的设置:形近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形近意远(迷惑性大,格外留意);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题目一方面设置上由原来更多的重“形”转变为“重质”的理解与分析。有的设题,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学生阅读备考中的突出问题是阅读面较窄、文学素养普遍较低,因此面对这类语言运用题,往往会心有余而力足,有畏难心理。力争内容上有突破。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系列训练。注重做好答题策略的具体点拨,提高准确率。四、备考策略1.通过高考真题,明确设题形式命题方式是单选,4选1。命题人在编写选项肢时,文字表述不可能与原文完全相同;有时也不可能完全集中,也有前后勾连的情况,这就容易造成选项模糊。选项模糊的主要类型有五种:(1)范围上的混淆,以偏概全,以“全”代“点”。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者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者是外延过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2)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解答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忽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是否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3)现实和设想的混淆,未已不分,或必不清。选项在概念、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把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功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阅读中特别留意“如果”“一旦”“将要”等词语,从而做出准确判断。(4)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的选项设置。解答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5)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上的混淆、颠倒。有些选项在设置时,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要重点辨别,找准答案。2.通过文本练习,明确阅读方向。答题时感觉模糊,原因就在于我们不能透彻理解和准确把握试题选项肢的表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