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乳山市南黄镇九年级物理上册《物体的颜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色散现象,知道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够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2、过程与方法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于物理学习活动。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光的色散及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难点: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的不同三、教具:三棱镜、水槽、平面镜、透明塑料片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光的折射遵循什么样的规律?生活中最单纯的颜色是什么?(二)课前热身用三棱镜放在阳光下反射太阳光,在白墙上得到色彩鲜艳的光斑,(或者用深水槽装上水,对着太阳光斜放一个平面镜,会得到更大的七色光斑)。(三)合作探究1.光的色散[提问]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单色光不能分解,那么是否是单色光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演示1]照下图甲那样,让一束光穿过狭缝射在棱镜上,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能看到什么现象(屏离棱镜不要太远)。[演示2]照上图乙那样,把另一个相同的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一个棱镜旁边(两个棱镜要靠得近些),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又能看到什么?实验现象:(1)在演示1中,学生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后,不但改变了方向,而且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上的颜色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2)在演示2中,学生可以看到彩色光带将重新会聚成白光。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把感性认识理性化。师生共同活动得出以下结论:(1)用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2)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想想做做]在做好“色散”的演示实验后,为增加学生对色散的兴趣和体验。可让同学们分组做一下“分解太阳光”的实验。“分解太阳光”的活动内容是利用平面镜和水来使白光色散的一个方案。把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很醒目。学生分组实验按课本图,在深盘上盛上一些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到白色的墙壁上,观察墙壁上反射光的颜色。现象: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2.色光的三原色提出问题::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呢?紧接着教师打开教室的电视光的色散机(留有课前作业),把放大镜发给几个同学,让同学们用放大镜看彩色电视画面上的各色光条。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答]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电视机屏幕上显现出画面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条合成的。师生共同活动分析得:(1)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2)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3.物体的颜色演示:用红色玻璃挡在三棱镜前重做上述演示实验,可以看到白屏上只出现一条红光带,如果用蓝色玻璃挡在三棱镜前做上述演示实验,则白屏上只出现一条蓝光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告诉学生实验结论: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为了增强实验效果,本实验最好用几层的红色及蓝色玻璃盖在狭缝上,如果没红、蓝玻璃可用红、蓝玻璃纸或红、蓝塑料薄膜包装袋替代)演示:重做光的色散实验,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在红纸上被红光照射的地方很亮,其他地方较暗,如果用绿纸贴在白屏上做上述演示实验,则绿纸上被绿光照射的地方很亮,其他地方较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告诉学生实验结论: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不透明体反射什么色光就呈现什么颜色。演示:重做光的色散实验,在白屏上贴一张黑纸,可以看到不论什么色光照射的地方都是黑的。(四)整体感知1.色光的混合演示:把圆形红、蓝、绿三色板装在陀螺上,让陀螺快速旋转,让学生观察纸板上的颜色。去掉色板上某一色或改变各色纸在色板上所占的比例重做实验。可以看到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