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教案(第二课时)苏科版物理一、教学内容:(简短文字)1.探究什么是物理学中的功,知道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知道功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2.能根据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会用公式计算功的大小。3.体会到简单机械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捷,能从功的角度理解使用简单机械“省力”和“省距离”之间的辨证关系。二、重点、难点:重点:功的概念和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功的计算难点:正确判断省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三、(处理办法)具体分析:1.“功”的概念怎样建立:机械使我们能够做到我们原本做不到的事情。例如:有的机械可以增大我们工作上所用的力(即省力),有的机械可使我们工作得更快(即省距离)。那么,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的简单机械,它既省力,又能省移动距离,这是科学技术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人们发现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下面就讨论这一问题。现在要把重力为G的物体提升一个高度h。如果我们直接用手把它匀速提升,手用力为G,手移动的距离为h,则力和距离的乘积为Gh。如果我们用轻质动滑轮匀速提升重物,由于动滑轮能省一半力,手用的力变为,而绳子是对折使用的,手移动的距离为2h,则力和距离的乘积为。如果我们用阻力臂为动力臂2倍的杠杆来匀速提升重物,则手移动的距离是物体升高高度的二分之一,即,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手用力是物重的2倍,即F=2G。则力和距离的乘积为。综合以上情况,无论是用省力的机械,还是用省距离的机械,由于两种情况的力和距离的乘积不变,因此,省力的机械必定费距离,省距离的机械必定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由此可见,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物理意义的量。为了反映这一特性,物理学中引入了功的概念,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2.如何理解做功物理学中的做功描述的是力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距离。力有了这种效果,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例如起重机吊起重物,机车牵引列车前进。在这些现象中,起重机的拉力对重物做功,机车牵引力对列车做功。由此可见,把物体受力发生移动的过程叫做做功过程,功包括两个必要条件:一是物体要受力的作用,二是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你推一辆陷在泥中的汽车,尽管你已使出了全身的力气,车子还是纹丝不动,几分钟后,你已筋疲力尽,而车子还是陷在泥中。在这一过程中,虽然你用力推车,但车子没有移动距离,所以你没有对汽车做功。要对一个物体做功,该物体必须在所施加的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当你从家门口把一箱苹果搬到房间里时,也许你认为做了功,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要对一个物体做功,施加的力必须与物体运动的方向一致。当你搬运苹果时,你施加一个向上的力来抬起箱子,这样箱子才不会掉到地面。但箱子运动的方向是水平向前的,当你搬运这箱苹果时,由于施加的力是竖直的,在竖直方向上这箱苹果的高度、速度都没有变化,所以你在搬运这箱苹果时没有做功。3.功的计算和单位(1)功的决定因素。提醒讨论、体会得出结论:常识会告诉我们:把不同物体从地面抬到同一高度,抬较重的物体需要花费更大的力,因而需要做更多的功;把同一物体抬到不同高度,移动距离远的比移动近的需要做更多的功。(2)功的计算公式。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也就是功=力×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用公式表示就是W=Fs,式中的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提醒同学们注意:不能仅从字面上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必须跟进一步的文字语言说明和实际做功图景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理解公式。具体到功的计算公式,要注意F与s之间的关系(同体、同时、同向),即F和s必须对应同一个物体、对应同一段时间、对应同一个方向,而不是随意的一个力和一个距离相乘都是功。例如,给甲物体一个作用力,甲乙物体向某个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两者不相干,算它们的乘积没有意义。(3)功的国际单位。根据功的计算公式W=Fs,功的单位是力的单位和距离的单位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