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学习目标1.学会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现象。2.应用图表,了解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3.举例说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2.物质与能量循环(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2)三大循环简图(3)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思考自然界中物质循环是双向的,能量传递也是双向的吗?答案自然界中物质循环是双向的,但是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1)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2)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2.平衡功能(1)概念: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2)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思考农民种庄稼获取农产品,主要利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答案生产功能。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特点(1)变化性: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2)统一性1①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②表现: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演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2.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判断1.在自然地理组成要素中,最容易受人类干扰而发生变化的要素是地形。(×)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探究点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读“某区域地理要素逻辑关系图”,回答问题。21.将下列内容和图甲、图乙的字母对应起来。①生态环境改善②地表水丰富,水系发达,河流众多③地表侵蚀、切割强烈,呈现山、丘、盆、谷交错分布状态④退耕还林、还草⑤基岩裸露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答案A—②B—③C—①D—⑤E—④2.该区域最有可能是()A.黄土高原B.青藏高原C.南方低山丘陵D.塔里木盆地答案C3.图甲和图乙分别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特点?答案图甲反映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图乙表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即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2)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和滥伐森林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3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所示的中心“甲”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多B.气候变化C.森林破坏D.围湖造田42.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B.区域性C.整体性D.差异性答案1.C2.C解析第1题,根据环境的整体性,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根据图中所示的中心“甲”一旦出现所产生的影响分析,甲可能是森林破坏,C对。人口数量增多是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与图中各结果之间不是直接影响的关系,A错。气候变化不能直接影响土壤肥力,B错。围湖造田与温室效应增强无直接因果关系,D错。第2题,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C对。没有反映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A、B、D错。探究点二海—气相互作用在海—气系统中,海洋主要通过向大气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