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与水循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水循环的主要类型、水体转化过程及不同云、雨、露等的形成。(2)认识水资源问题的严重性、世界及我国水资源的概况。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节约水和加速水循环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类型及水体转化过程。【教学难点】云、雨、露等的形成过程。【教学方法】观察引导、课上交流、巩固总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投放江、河、湖、海等相关图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过渡】同学们,图片中这些不同的水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它们的联系能运用什么物理知识呢?二、新课学习(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过渡】诗人李白的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此句诗词包含什么科学道理?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在大气层冷却后又降落到地面,这是水的循环过程,如课本图4—38所示。水在自然界以3种形式相互转化,共同构成连续的圈层。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包括陆地水循环、海洋水循环和海陆之间的循环。水循环的途径: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径流、蒸腾、下渗。自然界中通过水循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提问】自然界中水的一个循环包含哪些物态变化?熔化:冰、雪变成水;凝固:水结冰;汽化:水变成水蒸气;液化:水蒸气变成水;升华:冰、雪直接变成水蒸气;凝华: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晶。。【知识巩固】某同学对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下列几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A)A.水的循环是地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再液化成水降下的过程B.水的循环中,水经历了三种状态,伴随着六种物态变化C.水的循环离不开太阳,整个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D.水循环过程中水量不会减少,因此不必担心缺水【过渡】在水循环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天气的变化呢?我们生活中的雨、雪、霜、露等都是怎样形成的?(二)云、雨、雹、雪、雾、露、霜太阳照射水面,水分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汽上升到气温较低的高空,水分子凝结成水滴或凝华成冰晶,就产生了云。云遇到冷空气,云中的小水滴便凝聚成大水珠,白云变为乌云,大水珠越来越重,落到地面形成雨。雷雨云中水汽凝华和水滴冻结相结合的产物。雹形成时需要有强上升气流的对流云(如积雨云)。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地面附近的水蒸气较多,并遇上冷空气,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过高,黎明前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便凝结成露。冬天的早晨,地面的额气温特别低,水蒸气便凝华成白茫茫的霜。【提问】在这些天气形成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分别是什么过程呢?水吸热后气化为水蒸气,水蒸气放热凝华为冰晶产生云、放热液化为小水珠产生雾或露,冰晶吸热熔化变为水产生雨。【知识巩固】关于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雪是水蒸气凝固而成的B.雾是由水汽化而成的C.露是由水液化而成的D.霜是由水蒸气凝华而成的(三)水是珍贵的资源水,尤其是淡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是生命的基础,是生物生产、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如课本图4-46所示,地球上约97.2%是海水,是人类无法直接使用的,淡水仅约占2.8%,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污染与过量使用是水资源危机的重要原因。人口增长及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快使用,加剧水资源短缺。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上人均占有量的1/4,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也十分突出。“母亲河”——黄河已演变成季节河流。【提问】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哪些?工业区:污水排放,酸雨、热污染;农业区: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灌溉的盐污染;生活区:含磷洗涤剂污染等。(四)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交流】怎样才能有效、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呢?尽量减少水体污染、治理污水;提高水的使用效率、节约用水;加强水资源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