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俄国农奴制发展的概况、俄国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与主张、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2.理解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的束缚。3.掌握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社会背景。1.重点:分析俄国农奴制的弊端,认识改革的必要性。2.难点:十二月党人与知识分子争论的实质及其异同。一、俄国的农奴制与步履维艰的俄国工业发展(改革的根本原因)1.俄国的农奴制(1)发展历程①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农奴制开始形成。②确立:17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正式确立。③强化:18世纪以后,包括彼得一世在内的历代沙皇采取措施强化农奴制。④危机:19世纪上半期,农民骚动越来越多。(2)主要内容①地主占有土地和农奴,公开出售农奴,甚至用农奴作贷款抵押。②农奴被迫为领主无偿劳动后才耕种自己的份地,承担很重的赋税。③农奴受到严格管理,还要为沙皇政府服兵役。2.步履维艰的俄国工业发展(1)表现①棉纺织业中出现了机器工厂。②俄国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明显落后于英法等国,交通运输业也差得很远。(2)原因:农奴制使俄国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工业投资和国内市场。(3)后果: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对农奴制的辩证认识(1)农奴制曾经适应了俄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俄国国家的统一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农奴制对俄国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农奴遭受严重剥削,生活困苦,无力购买商品,因而国内市场狭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造成俄国工场手工业缺少自由劳动力,其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欧。农奴制的实行,加强了贵族地主的势力,增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障碍。二、新思潮的涌动(改革的社会基础)1.“十二月党人起义”(1)原因:19世纪初,俄国一些青年军官对俄国农奴制和封建专制非常不满。(2)目的:试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3)结果:起义失败,但影响很大。2.知识分子的争论(1)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1(2)焦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3)派别及主张①守旧派:主张自上而下通过地主和农民之间的自愿协调进行平缓的变革。②改革派:必须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③激进派:要求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92“学思之窗”,思考:他为什么这样评论农奴制,你对农奴制有什么看法?【提示】因为俄国知识分子已经认识到农奴制是一种腐朽、落后的制度,已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必然会被历史淘汰。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俄国才有出路。三、克里米亚战争(改革的直接原因)1.原因:俄国为扩大在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攫取更多的土地及转移国内矛盾。2.经过(1)1853年,俄国侵入奥斯曼帝国,侵犯了英国和法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利益。(2)英、法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同盟条约,派兵参战。(3)英、法联军与俄军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展开激战。3.结果:1855年秋,俄军战败。1856年,双方签订和约。4.影响(1)俄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2)俄军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激化了阶级矛盾。(3)迫使亚历山大二世走上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局部的国际性战争,战争对俄国而言战败是必然的,其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难以抗衡英、法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战争的结果反过来又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行。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料一]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报纸上,曾经有出售家奴与阉马的广告。有饲养猪犬和吹笛唱歌等专长的农奴竟与马匹同列。——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1)根据史料一说说农奴的处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处境: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地位如同牲畜;农奴主可以买卖农奴。原因:农奴制的存在。[问题剖析]史料一反映了19世纪上半期俄国社会状况。虽然根据句号可以分为两层,但两层的含义是一致的,都与农奴的处境有关。关键信息“出售家奴与阉马”“农奴竟与马匹同列”表明了农奴处境。原因联系俄国封建社会存在的农奴制进行分析。[史料二]19世纪中叶俄国与英国对比表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