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平面镜成像》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课特点、地位和作用:(1)本课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中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该册教科书是按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与原有的教材相比,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也有这样的特点。(2)本册教材内容在编排上与老教材相比作了较大的变动,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出发设计教材的体系和结构,将学生最感兴趣的声、物态变化、光放在八年级上册。光现象安排在声现象、物态变化之后,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之前,这种处理方式比较符合初中生的认识规律。同时《光现象》在全册有着重要的地位,此课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第二次接触“像”这个概念(前面已经学习过小孔成像),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另外,为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材除了专门安排的探究活动外,还特意安排了“科学世界”和“动手动脑学物理”两个栏目。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4、教具准备演示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苹果、平面镜学生用:玻璃板、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尺子、白纸。二、说学生1、知识基础: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对其成像特点学生已有粗浅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受视角的影响,学生对“像物大小关系”存在错误看法,例如学生误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越远像越小,需在探究过程中加深认识并澄清错误观点。学生上节学了光的反射,为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学习打下了基础。2、能力基础:学生虽然学物理时间不长,但前面已经历过几次实验探究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3、心理基础: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动手、动脑,乐于探究未知事物并加以应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说教法学法基于上面的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我根据多年来实施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的经验,主要在教法学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1、教法结合教材编写的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为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引出问题;演示教学法:成像原理探究、了解虚像;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探究引导归纳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师引导,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逐渐体验、感悟探究的要素。2、学法主要是探究式学习法,其中还用到了等效替换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当中去。教法、学法的设计主旨是面向全体学生,突出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平面镜成像知识的实验探究过程,同时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为主导思想,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辅助,重视学习过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