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历史最久远的医学问题之一——许多问题悬而未决•Fever•一、发热的概念及分类生理性体温升高病理性体温升高发热过热体温升高----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上移----被动性体温升高调定点未变过热(hyperthermia)见于过度产热:癫痫抽搐,甲亢。散热障碍:如先天性汗腺缺陷症,中暑。调节中枢障碍:如下丘脑的损伤、出血、炎症等。•剧烈运动:体温可升至38℃甚至更高。•月经前期、妊娠期的体温轻度上升:•自动恢复,无需治疗。体温升高发热的概念及特点发热(fever):是指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温度调定点上移,通过产热大于散热,将体温调节到正常值0.5度以上的一种病理过程。三个基本特点:致热原作用体温调节无障碍调节性产热过多,而散热减少调定点上移调定点正常体温曲线生理性体温升高过热发热二、发热的原因和机制发热激活物细胞EP体温中枢调定点↑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紧张散热↓产热↑体温↑其它细胞内分泌免疫等(一)发热激活物(pyrogenicactivator)凡能刺激机体产生致热性细胞因子的物质都称为发热激活物。1.微生物及其产物人类面临的主要发热激活物,包括:1)革兰氏阴性菌:2)革兰氏阳性菌:3)病毒:4)其它:2.非微生物发热激活物:1)抗原—抗体复合物:2)非传染性致炎刺激物:3)致热性类固醇: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有顽固的发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皮肌炎等,循环中持续存在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能是其主要的发热激活物。敏感家兔正常家兔BSA不发热发热BSA血清心肌梗死、脾梗死、肺梗死:发热激活物的性质尚不清。尿酸盐结晶硅酸盐结晶直接刺激被吞噬时激活二氧化钍胶体致热细胞因子单核吞噬细胞致病病毒多数为包膜病毒•包膜中的脂蛋白。•血凝素: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出血热病毒等。本胆烷醇酮:可能与某些不明原因的周期性发热有关,但其与人类发热性疾病的确切关系尚未最终确立。革兰阴性菌•致热主成分:LPS,亦称内毒素•由O—抗原多糖侧链•核心多糖•脂质A:致热、毒性。•种属差异。•耐热性强:160℃干热2h•存在极广①外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猩红热毒素:②肽聚糖:•胞壁骨架•在激活炎症反应上有LPS相似的性质,亦具致热性。•LPS:立克次体、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等致病微生物的胞壁中亦含有LPS•不明者:体内繁殖,相应抗原表达或细胞自身抗原的变异,启动免疫反应。发热激活物细胞EP体温中枢调定点↑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紧张散热↓产热↑体温↑其它细胞内分泌免疫等(二)内生性致热原(二)内生性致热原(endogenouspyrogen,EP)•是指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作用于体温中枢引起发热的细胞因子。•四种细胞因子被基本确认为内生性致热原,与人类的发热性疾病相关。–TNF-α、β–IL-1–IL-6–干扰素(IFN)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某些肿瘤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嗜中性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树突胶质细胞NK细胞白细胞上移体温调定点内毒素致热和肿瘤发热主要EP。TNF称为恶液质素:增强分解代谢、引起负氮平衡;急性期反应物的诱导刺激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增强吞噬细胞杀菌功能病毒发热的重要EP•抗病毒•增强TNF的作用•增强NK细胞活性急性期反应物的诱导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IgG的合成,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的诱导EP作用方式血循环中的EPs都是一些大分子蛋白不易透过血脑屏。(1)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OVLT):(2)通过迷走神经:(3)经血脑屏障直接进入CNS:EP升高体温中枢“调定点”的机制发热激活物细胞EP体温中枢调定点↑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紧张散热↓产热↑体温↑其它细胞内分泌免疫等•发热中枢介质•正调节介质•AVP(精氨酸加压素)•a-MSH(黑素细胞刺激素)•Lipocortin-1(脂皮蛋白-1)又称膜联蛋白A1调定点上移•负调节介质•PGEcAMPNa+/Ca2+•CRHNO调定点下移发热的发生机制及基本环节发热激活物或外致热原产EP细胞EPS体温调节中枢PGEcAMP,Na+/Ca2+AVP,a-MSHLipocortin-1调定点上移骨骼肌紧张皮肤血管收缩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升高(发热)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CRHPVN小细胞神经元PGE2小...